上半年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65億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9日訊 (記者 周雷)7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五屆十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傳出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國鋼鐵行業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但也存在著產量大幅增長、進口鐵礦石價格急劇上升、行業利潤明顯下滑等情況,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中鋼協會長高祥明表示,要盡快解決影響行業、企業當前和長遠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高鋼鐵行業運行質量和效益。三季度,國家有關部委將組織開展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督導檢查,協會要抽調專家積極配合,保持高壓態勢防范任何形式的違規新增產能。
利潤同比下降兩成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為鋼鐵行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市場需求,鋼鐵產量大幅增長。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共生產生鐵、粗鋼和鋼材分別為4.04億噸、4.92億噸和5.87億噸,同比分別增長7.9%、9.9%和11.4%。4-6月份,單月粗鋼產量分別為8503萬噸、8909萬噸和8753萬噸,同比分別增加12.7%、10.0%和10.0%,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中鋼協分析指出,按照粗鋼口徑計算,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增加粗鋼產量4434萬噸,而鋼材凈出口折合粗鋼同比減少7萬噸,增產量主要用于國內消費。可以說,今年鋼鐵產量的增長完全是受國內市場需求拉動的。
鋼鐵產量大幅增長的同時,進口鐵礦石大幅漲價。上半年全國共進口鐵礦石5億噸,同比下降5.9%,金額432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如果以人民幣計則同比增長22.6%。分月看,進口均價從1月份的每噸74.18美元一路上漲至6月份的每噸97.51美元。據協會測算,礦價上漲使噸鋼制造成本上升240元左右。
但是,受鋼鐵產能釋放較快影響,鋼材價格略有下降。上半年,中鋼協發布的中國鋼材價格指數基本在110點上下波動,平均價格指數109.48點,同比下降3.6%。
由此,進口鐵礦石價格飆升,嚴重侵蝕了鋼企利潤。上半年,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9%;銷售成本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實現利潤總額1065億元,同比下降20.5%,其中主營業務利潤同比下降30.7%;銷售利潤率5.1%,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
鞏固去產能成果任務艱巨
“從上半年行業運行情況看,鋼鐵業似乎又回到了增產不增效的怪圈。”高祥明提醒說,如果不及時轉變觀念,改變過去依靠規模擴張、高產超產的思路,將認識統一到提高發展質量上來,鋼鐵行業仍有可能回到供大于求的老路上去。
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鋼鐵業提前兩年完成了化解過剩產能1.5億噸以上的目標任務,并徹底取締“地條鋼”產能,行業運行狀況得以明顯改善。但是,鞏固去產能成果任務依然艱巨。近年來,受結構調整和利益驅動,鋼鐵行業置換建設項目數量高企。據初步統計,從近幾年各地已公告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項目來看,擬建鋼鐵項目的粗鋼產能近2億噸。在國民經濟對鋼鐵需求強度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稍一放松,不但前幾年化解過剩產能的成果將喪失殆盡,甚至會影響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高祥明表示,當前新增產能沖動、“地條鋼”死灰復燃沖動仍然存在,亟待建立嚴禁新增產能和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的長效機制。要嚴肅處理新增產能項目,全程從嚴監管產能置換項目,打擊非法產能,進一步嚴格執法標準,抑制投資沖動,最終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
據了解,今年3季度,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將開展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督導檢查,對已化解產能復產、“地條鋼”死灰復燃、產能置換不合規等行為進行重點檢查,強化負面警示作用。對于鋼鐵產能置換工作,有關部門也將多方聽取行業企業的意見,適時予以修訂完善,查漏補缺。
“今年上半年,鋼鐵業產銷兩旺。部分企業的產能利用率超過了百分之百,甚至有的企業達到了150%以上,這種持續高負荷生產,極易引發安全、環保、質量風險。”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王偉表示,我們也發現,近年來去產能去的越多,但鋼鐵產量還在大幅度增長。這個問題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共同研究、群策群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與會者還認為,鐵礦石定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但是由于礦山企業集中度高而鋼鐵企業集中度低,鋼鐵企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現行定價機制在維護產業鏈利益均衡發展方面存在缺陷,不利于上下游產業長期互利共贏,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另外,定價機制中是否存在非供需因素值得有關方面關注。
推進超低排放改造
鋼鐵業是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意見》不僅對末端治理后的超低排放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加強了全過程、全系統、全產業鏈的污染治理要求,代表了當今時代全球鋼鐵業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排放指標和要求。
“全行業持續加大環保投入,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步伐,有條件的企業力爭提前達到超低排放要求。”高祥明表示,上半年,會員鋼鐵企業外排廢水總量同比下降6.77%,外排二氧化硫同比下降2.24%,煙塵同比下降2.62%,工業粉塵同比下降4.98%;噸鋼耗新水同比下降7.69%,噸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1.28%。
但是,鋼鐵業推進超低排放改造仍有一些難題需要解決。如高爐煤氣精脫硫等技術仍需要創新突破,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技術能否長期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尚需時間驗證。另外,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脫硫灰、脫硝催化劑等固廢的產生量,但這些固廢尚未有較好的技術手段和處置渠道進行深度處理。此外,還有資金保障問題、環保管理問題等需要行業內外共同研究解決。
“節能環保關系到企業的生死。”高祥明表示,特別是節能環保水平低的企業更要有危機感和使命感,再不抓緊改造升級,等待的將是受限、停產、甚至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增長9.9%,其中,會員企業粗鋼產量增長5.64%,非會員企業增長24.08%,非會員企業產量增速遠高于會員企業,這些企業的生產增量占了總增量的56.2%。中鋼協分析指出,2017年6月30日以后,“地條鋼”產能應退盡退,“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得以改觀,鋼鐵行業優質產能得到了有效發揮,當年下半年非會員企業產鋼7500萬噸,可以認為都是合規合法產量,沒有“地條鋼”生產;2019年上半年非會員企業產鋼12843萬噸,比2017年下半年增加5343萬噸,增長71.24%。這些企業是誰,這些產能是否合規,是否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亟待查清。
業界普遍認為,無論是鋼鐵業去產能,還是穩產量、穩運行都需要打好環保牌。中鋼協秘書長何文波指出,在鋼鐵需求一定的情況下,讓實現了超低排放標準的生產企業充分發揮,同時限制排放較高的產能才是降低環境影響的正確做法。
令人鼓舞的是,在此前舉行的“2019(第十屆)中國鋼鐵節能減排論壇”上,針對中鋼協發出的“各級政府部門對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給予更多的激勵,并實施更加有效的‘差別化的管控’”的呼吁,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作出回應,“我們決不允許把環保水平低、投入少的企業和環保水平高、投入大的企業放在一個環境中競爭,如果有那樣的現象,那就是監管工作的失職,是要堅決反對的。”
劉炳江強調,是否達到超低排放是鋼鐵企業能否正常生產經營的關鍵,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