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梯”構筑安全新防線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董雅婷)日常生活里,人們喜歡用“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來形容電梯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全民安全意識的增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電梯的科學監管、智慧救援、人性化服務,建立中國特色電梯安全治理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逐漸成為市場監管部門的關注重點。
浙江省杭州市自2010年建立起全國首個特種設備應急處理中心、首個電梯應急處理平臺96333以及一整套應急處置工作體系以來,智慧電梯已成為當地的一張新名片。日前,筆者前往杭州,對當地智慧電梯監管制度體系和運行情況進行實地調查采訪。
人性化 電梯故障自動定位自動報警
7月23日上午9點,浙江省杭州市特種設備應急處置中心的熱線電話接聽員開始了忙碌的工作。筆者在現場觀察到,當電話鈴聲響起,接聽員會先詢問被困人員當前的情況,安撫其情緒,提出解困的操作建議。如問題沒有解決,接聽員便會迅速確認被困人的地理位置。“電梯墻壁貼有‘特種設備使用標志’,上面有相關的設備編號,麻煩您報一下這個數字給我,查到維保單位和相關位置后我們會立即與您聯系。”
據杭州市特種設備應急處置中心主任張文介紹,以往電梯出現故障時,市民主要向物業或維保公司求救,但很有可能出現響應不及時或無人響應的情況。為了有效解決此類問題,2010年,杭州率先搭建了全國首個電梯應急處理平臺,形成了維保單位、應急救援站、24小時值班工程師三級響應機制。“96333應急處置中心在接到市民被困信息后,會通過智慧救援電子地圖實時定位故障電梯,平臺直接向維保單位派發電子任務單,實現就近救援。同時向被困人員發送救援人員路徑軌跡的鏈接,進一步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救援的人性化水平。”張文說,“三級響應機制進一步激發了不同主體的責任意識,一級存在救援困難還可以迅速尋求第二級的幫助,將百姓被困時的恐慌和無助降到最低。”“人工接警+智慧救援”模式只是當前杭州電梯智慧救援平臺的特色之一。近年來,杭州市市場監管部門通過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不斷優化升級96333電梯應急處置體系,推動救援的智慧化建設,自動識別、自動定位、自動報警、自動安撫的智慧電梯已經成為現實。
2017年6月17時,杭州濱江某小區曾發生一起電梯困人事故,監控錄像顯示,17∶01智慧電梯便自動識別出故障并立即報警,電梯轎廂內的電視開始自動播放電梯安全宣傳視頻。17∶09分救援人員到達現場,1分鐘后被困人員成功被救出。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特設處副處長袁劍鋒表示,當前,杭州市聯網接入96333平臺的智慧電梯已達1.4萬余臺。智慧救援系統試點建立后,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平均用時較傳統96333人工接警處置用時縮短了2分多鐘。
數據顯示,96333電梯應急處置平臺自運行以來,累計受理電梯相關咨詢、投訴、救援電話47萬余通,實施電梯困人、故障應急處置7.1萬起,解救被困人員近8萬人次。
透明化 “掃一掃”便知電梯安全信息
在推動智慧救援同時,為了規范電梯維保行為、破解虛假維保和維保走過場的問題,杭州市市場監管局還創新開發了電梯透明維保系統,要求電梯維保人員在維保作業時實名登錄透明維保APP,并根據系統內設的項目和參數,實時拍攝、上傳現場照片和數據,實現維保過程可追溯,結果可監督,打造電梯維保的“透明工地”。
筆者在杭州的多部電梯里發現,轎廂內部墻壁均張貼有“特種設備使用標志”,該標志右下角是一個二維碼,通過“杭州96333”微信公眾號內的“掃一掃”功能掃描后,手機將會自動收到一個鏈接,包括該部電梯的注冊代碼、設備編號、項目地點、使用單位、維保單位、下次檢驗日期等電梯基本信息以及歷次檢驗報告詳情。
除了“掃一掃”功能,“杭州96333”微信公眾號還包含“一鍵報警”“故障上報”“信息查詢”等功能,不僅對電梯情況進行公示,破解了電梯維保信息不對稱的困境,提升市民參與安全監管的積極性,還將以維保質量和救援及時性、成功率為標準進行評定的電梯公司“星級情況”進行公布,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形成倒逼機制,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另外,杭州市電梯智慧監管服務體系還包括智慧防控平臺,通過統一的電梯安全風險預警短信息平臺及時發出預警,督促維保單位做好安全巡查和事故防范,推動電梯安全監管由事后處置向事前預警轉變。同時,將相關事故原因及時反饋給生產、維保單位,實現關口前移,不斷提供電梯的制造、維保質量,從而降低故障率。
標準化 從“杭州模式”到中國標準
資料顯示,我國是電梯生產和使用大國,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量均為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在用電梯保有量已達到628萬臺,約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
在電梯綜合改革方面,市場監管總局通過優化調整電梯相關行政許可,對現行的生產許可子項目精簡合并,提高對電梯生產企業設計、試驗能力的要求,優化調整電梯安全管理人員、作業人員資格目錄,不斷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與此同時,不斷探索推進電梯檢驗檢測和按需維保改革,科學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落實電梯使用單位自行檢測的主體責任。同時,在確保電梯安全的前提下,改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引導使用、維保單位從“重維保過程”向“重維保效果”轉變,營造優質優價的良性競爭環境,激發企業提升維保質量的內生動力。
正是為了適應電梯安全監管形勢的需要,提煉固化社會治理成功的經驗,杭州積極爭取電梯立法。2016年12月1日,《杭州市電梯安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規定新裝電梯應該配備具有運行參數采集和網絡遠程傳輸功能的檢測裝置,從源頭上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市場監管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二級巡視員何毅指出,杭州以技術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以多主體參與互動為基本內容建立起的智慧電梯監管體系,開創了政府監管和安全共治的新模式,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優化升級的新思路。
目前,全國已有176個城市建設有應急處置平臺,覆蓋214萬臺電梯。繼杭州之后,南京、廣州、蘇州、沈陽、西安等城市陸續開通96333應急專用號碼,運用手機APP智能調度等方式,最大程度縮短乘客困梯時間。據統計,在開通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的城市,救援到達時間縮短到15分鐘以內,實施救援時間縮短一半以上,整體救援水平大幅提升。同時,通過應急平臺收集的相關信息,也成為有關政府部門安全監管、政策法規修訂的有效數據支撐。“改革還需因地制宜,‘杭州模式’能否成為中國標準,從而實現全國范圍內電梯安全監管的升級,還需要各方的推動、百姓主人翁意識的加強以及時間的檢驗。”何毅說。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