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發布 近半消費者保險知識不及格
“踩雷”問題網貸平臺、存款變成買保險、租房被貸款……近年來,消費者頻頻被坑。這些問題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消費者的金融素養不夠。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7月31日發布的《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有所提高,區域金融素養水平不均衡的現象有所減弱,但在不少方面仍有欠缺——近半消費者保險知識不及格、僅有68%的消費者能辨別非法投資、應對意外支出普遍表現不足、區域和人口結構上的差異依然存在。
金融素養有所提升
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制度于2016年建立,2017年開始每兩年開展一次。調查共收集18600個樣本(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隨機抽取600名金融消費者),從消費者態度、行為、知識等多個角度分析消費者的金融素養情況。
《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平均值為64.77,較2017年提高了1.06,消費者金融素養整體有所提升。
從消費者態度看,大多數群體能夠意識到金融知識普及和在校園開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報告》顯示,88.27%的消費者認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與2017年相比,消費者認為在校園開展金融教育有價值的比例增加1.48個百分點。同時,延遲消費的意愿略有下降(或更加傾向于即時消費),當詢問消費者對信用的態度時,88.05%的消費者同意“信用是一輩子的記錄,不應過度擴張信用,應謹慎維護”的觀點,不認可的僅為5.13%。
保險知識待補課
從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情況看,消費者最感興趣的五大類金融知識依次是銀行卡(包括借記卡和信用卡)、銀行理財產品、住房貸款、基金股票投資、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服務。當對金融知識存在疑惑時,超六成消費者最常采取“向相關金融機構的員工咨詢”,約五成消費者會“上網找資料”。《報告》顯示,消費者對銀行卡方面的知識最為熟悉,平均正確率達76.31%,為本次問卷調查六大板塊金融知識中正確率最高的。有80.92%的消費者知道借記卡與信用卡的區別,74.60%的消費者知道信用卡透支提取現金會被收取利息,73.41%的消費者知道信用卡取現額度與信用額度的區別。上述知識的平均正確率較2017年分別上升了1.49%、1.01%、2.86%。《報告》還顯示,有近半的消費者保險知識不及格。與2017年相比,消費者在購買適宜額度保險、財產險理賠方面的平均正確率分別下降了1.13和2.67個百分點。尤其在考察對財產險理賠的理解時,僅有33.11%的消費者回答正確。
同樣有待提升的還有投資知識水平,消費者在這方面的平均正確率為54.77%。其中,在是否能夠識別各類金融投資產品的風險大小方面,僅有29.89%的消費者回答正確;在是否能夠準確計算投資收益率方面,也只有28.41%的消費者回答正確,比2017年下降了4.8個百分點。
應對意外支出準備不足
從消費者行為看,消費者在閱讀合同條款、為小孩上學儲蓄、使用ATM機時的密碼保護行為方面有較好的表現;但在家庭開支的規劃和執行、對賬單的理解、信用卡還款方面的行為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應對意外開支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例如,在做家庭開支計劃方面,40.20%的消費者“有時做”,11.67%的消費者“從不做”,僅有24.29%的消費者“一直都有”,23.84%的消費者“經常做”。
當詢問消費者如果下個月有一筆約等于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是否能全額支付這筆費用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5.4%的消費者選擇了“完全可以”,39.76%的消費者表示“或許可以”,19.11%與5.72%的消費者則分別選擇了“可能拿不出”“肯定拿不出”。《報告》指出,在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發生糾紛時,超七成消費者選擇向提供該商品或服務的金融機構進行投訴,向相關部門進行投訴的不足五成。
對非法投資分辨能力差
從消費者金融技能看,整體上消費者在理解金融合同的權利和義務、產品風險和收益、假幣處理方面的掌握情況相對較好,在辨別非法投資產品和渠道、比較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有一定的掌握;而在冠字號碼功能、銀行卡使用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新版人民幣防偽特征的掌握水平需要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67.77%的消費者能在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正確辨別合法與非法的投資渠道和產品服務。14.81%的消費者選擇了“不能”,17.42%的消費者選擇了“不知道”。
在對誤收假幣后的處理方式方面,73.02%的人選擇了“交銀行或者公安機關”,10.74%的人選擇了“自行留存”,13.88%的人選擇了“撕毀”,2.36%的人選擇了“用出去”。
金融素質教育不容忽視
調查結果顯示,教育、收入、地域、年齡和職業5個因素與消費者金融素養得分顯著相關,性別對金融素養得分影響有限。
此外,數字技術也是影響消費者金融素養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整體上看,擁有良好數字素養的消費者具備較高的金融素養水平。
通過本次調查,《報告》得出如下結論:一是應當持續跟蹤消費者金融素養的變化,為金融教育工作的統籌開展提供重要依據;二是要繼續關注重點人群和區域的金融素養水平,結合群體特性開展適宜的金融教育活動,著重提升消費者的金融知識和技能,改善消費者的金融行為;三是要積極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挑戰,利用數字技術的優良特性,開發更多與數字時代和人口結構變化相適應的金融教育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尹優平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金融素質教育工作,穩固推進金融知識教育體系化、規劃化、常態化、智能化和科學化;統籌各部門教育資源、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教育宣傳格局。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