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片有了更多可能
自張藝謀《英雄》起,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濃墨重彩、恢宏寫意。自《建國大業》起,主旋律電影也有了“商業大片”的概念,群星閃耀、雅俗共賞。但此后多年,國產電影大片似乎就一直局限于兩種題材,或是千年以前的武俠江湖,或是百年以前的革命歷史。而進入當下的時空中,便多是愛情、喜劇、校園等題材。此間多年,喜劇都是國產電影的寵兒。歡天喜地自有其動人之處,但總令人有幾分“缺少重工業大片”的缺憾。
近年來,情況開始有了變化。《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以及正在上映的《烈火英雄》等,不僅口碑爆棚,也贏得了票房,成為市場的主流。就連多年來一直被詬病“低幼化”的動漫領域,也出現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國產動畫大片;曾因為“五毛特效”而被群嘲的科幻片領域里,也出現了現象級的《流浪地球》。雖然這些作品本身都還有著種種缺憾,但已足以為國產片在所屬的類型領域中贏得一分尊重。
多年來的市場積累,讓資本得以大手筆進入更燒錢的“重工業大片”領域,如戰爭、動作、科幻等類型,也讓創作者們有底氣去追求更好的品質。然而,更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是這些作品中講述的中國故事、傳達出的中國思維和情感。同樣是科幻片,《流浪地球》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內核,只有中國人最懂得。同樣是災難片,《烈火英雄》里“舍小我為大我”的奉獻精神,也難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即便是在動畫電影中,“大圣歸來”“哪吒”的故事也是每個中國人從小聽到大、早已成為文化印記的元素。這些根植于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情感邏輯,共同構成了獨屬于中國式大片的內在核心,也將成為中國大片的未來方向。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