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銷售搭上互聯網快車 果園里誕生電商培訓師
本報記者 趙語涵
幾張大桃靚照,配一句“我家大桃熟了”,金海湖鎮馬屯村村民郭立兵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按培訓課上講師說的樣子發了一條朋友圈。幾秒鐘的工夫,兩張訂單找上門來,六箱大桃賣出去了!
近年來,冷鏈物流的發展讓越來越多農產品搭上互聯網銷售快車。農產品觸網紅利讓農民眼熱,更激發了他們學習電商銷售的需求,“授之以漁”的農民電商培訓師應運而生,把最接地氣兒的電商培訓課送到農民身邊。
電商培訓催生賣桃“明星”
有人抱著不到一歲的嬰兒,有人牽著玩滑板車的幼童,一堂電商培訓課即將開講,趕來的村民把馬屯村村委會活動室坐得滿滿當當。
看著一屋子“老的老、小的小”的農民學員,講師王丹非但不反感,反而覺得親切:“這就是我們農民的課堂,他們承擔著家庭的重擔,又不想錯過學習和增收的機會。我們想做的,就是給他們打開一扇窗。”
培訓課開始,王丹并沒急著講操作知識,而是先給村民們放了一段視頻。視頻里,通過電商培訓成功賣出大桃的農民學員們一個個“現身說法”,講述自己觸網之后的改變。
“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網上營銷咱都能玩得轉!”王丹的培訓課這才開講,從最初級的微信營銷,到抖音、快手等視頻營銷,內容由易至難,農民們聽得入神。
兩年課講下來,很多農民學員的認真勁兒讓王丹感動。王辛莊鎮許家務村有位農婦王淑華,已經64歲。由于基礎薄弱,她跟著王丹學了7節課,才終于自己發出第一條朋友圈。通過不斷學習,今年王大姐已經變身抖音、快手達人。就在前兩天,她通過快手直播一次性賣出了96箱大桃,成為了村里的賣桃“明星”。
鐵桿粉絲追著金牌講師走
在不少平谷農民眼里,王丹是他們的“金牌培訓講師”,擁有一大批鐵桿粉絲,不少農民追著她的課走,幾乎場場不落。但對于轉型當培訓師,王丹卻說自己壓根兒“沒想到”。
王丹是土生土長的平谷人,大學畢業后曾經在城區從事設計工作,后來因為父親身體不好回到了家鄉。回平谷后,由于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她萌生了創業想法,自創品牌開起了網店。經過幾年打拼,2017年,她家網店銷售額達到了500余萬元。
也正是2017年,平谷區相關部門找到了王丹,想讓她給農民講講怎么利用互聯網賣大桃。“此前商務部門也請過專業老師來培訓,效果不太好。于是他們就想找本土的電商創業者來試試。”沒有講課經驗的王丹心里也沒底,但抱著回饋家鄉的心思,她還是答應下來。
第一堂課是在劉家店鎮,精心準備的王丹講了足足8個小時,農民學員們如饑似渴的學習熱情讓她震驚。“因為怕他們一堂課消化不了那么多知識,我就組了一個微信群,沒想到此后課堂就延伸到了群里。”王丹告訴記者,每天晚上9點到12點,都是她的微信課堂時段,還有細心的農民會把微信答疑的內容整理成文檔,共享給其他學員。
在這股求知熱情的推動下,王丹的課一堂堂講了下去,從一個鄉鎮漸漸走遍了平谷。
農民講師團一年開課近300場
2017年,通過王丹的培訓,110位平谷農民電商銷售了15.4萬斤大桃,銷售額161萬元,增收89萬元。初嘗勝果,平谷區商務部門希望王丹繼續給更多農民開課。為了更好授課,王丹不斷完善課程內容,還考取了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認證的高級講師資格證,真正把培訓講師當成了自己的“新職業”。
與此同時,平谷區的“互聯網+”大桃工程也在不斷深化。政府請來物流企業,幫桃農打通觸網通道。農民觸網意愿越發強烈,王丹一個人忙不過來了。
她萌生了組建講師團的想法,而講師團的目標成員正是那些曾在微信群里積極求教的農民學員。“身為桃農,她們有著最真切的感受,也更明白農民需要什么樣的培訓。”王丹說。
于是,“互聯網+”工程不僅讓農民觸網賣桃,也讓果園里誕生出了“農民講師”。經過篩選,王丹的“新農人講師團”里有了8位成員。
這些講師個個是土生土長的平谷桃農。盡管不少人家里還有農活兒要忙,有老人要照顧,可她們還是對當講師這個“新工作”樂此不疲。“做夢也沒想到能站到講臺上,沖這份成就感,再累也值當!”講師王靜笑著說。
講師團有多受歡迎?通過一組數字可見一斑。2018年,講師團開課近300場,培訓農民8000余人次。今年截至目前,已開展培訓366場,培訓農民11000余人次。
講師團不斷更新和規范的課程也吸引了來自平谷之外的關注。不久前,王丹受邀前往外地,對當地的草莓種植戶進行電商運營授課。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305億元,同比增長33.8%。電商正成為脫貧攻堅、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王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相比農民過去把大桃一股腦兒賣給桃販子,大桃分級并通過互聯網、商超、市場等多渠道銷售,可為農民增收至少1.5倍以上。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