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會力量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歷史根脈。文物的獨特作用和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應該是無須贅述的。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世俗功利面前,文物是十分脆弱的。文物不只是課本中的圖片,也是鮮活的“生命體”,讓文物“活”起來的前提是要把文物保護好。我區各類文物資源種類豐富,但是目前我區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文物保護不是政府及某個專業群體的事,還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共同行動起來、聯合起來。
加大宣傳教育和觀念轉變力度。文物資源由人民創造,由人民保存,由人民傳承。在政府承擔主導職能的同時,社會力量要承擔積極參與的職能,這將是一項長期的必然的基本分工制度。要不斷通過大力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自覺性、積極性和投入熱情;通過觀念轉變,鼓勵政府部門把文物保護利用的部分工作和職責依法依規地轉給可靠的社會力量。
建立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和組織網絡。由自治區文物管理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專家學者、企業、學生團體和熱心人士組織文物保護志愿者協會,承擔文物保護、文物調查、監督檢查、宣傳教育等公益工作,各市地、各縣區也組織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志愿者協會。這樣形成全國性的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和組織網絡,并建立全國性的文物保護志愿者協會。目前這一工作在有些省份取得很大成就,有的地方還沒有起步,進一步加強督促推進是很有必要的。
支持和規范收藏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收藏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實際上是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社會力量的主體部分。建立和完善政府對非國有博物館資助和培訓機制,推動這一機制不斷擴大功能和覆蓋面。在尊重收藏行業一些客觀事實和傳統規則的基礎上,通過法律、稅收等手段對收藏行業規范和支持、鼓勵并重。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好、保護好是我們這代人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各類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理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