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延遲消費意愿下降 專家認為風險防控培訓更重要
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訊 近日,各大學陸續迎來新生。在新生們歡天喜地迎接校園生活的同時,金融機構也忙碌起來,校園金融知識普及、提高學生金融素養以及風險防范意識,成為學校和金融機構開學季的重點工作。
當今大學生的金融消費觀是怎樣的?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顯示,大學生延遲消費意愿略有下降,而更加傾向于即時消費,其中全日制學生延遲消費的意愿最低。
延遲消費降溫、即時消費興起,根源在于消費群體的變遷。業內人士表示,當前,95后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他們物質條件豐富、沒有饑餓經歷,對未來充滿信心,對存錢的興趣不大,更愿意活在當下。近年來,分期樂、花唄、白條等分期消費工具先后出現,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消費心理的變遷。通過分期消費,消費者不必因單筆支付金額過高而放棄購買,從而更容易實現即時消費的目標。
專家認為,消費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消費者延遲消費意愿下降不是壞事。而要充分滿足他們的即時消費需求,消費信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不合規的平臺可能會趁機擾亂市場。所以,要增加合規消費金融產品供給,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指出,對于大學生金融消費來說,應引入更多正規的金融服務機構,為學生消費群體提供更多、更充分的金融服務。比如,部分金融機構開展校園業務動力不強,可以考慮與金融科技平臺合作,充分發揮后者的技術、運營優勢及服務年輕人群的經驗,更好地進入校園。
事實上,當有充足供給的正規信貸產品時,包括學生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合理選擇。調查顯示,有71.37%的消費者在申請貸款前考慮了自己的償付能力。另外,消費者在貸款知識如貸款利率、還款方式、貸款期限對利息的影響等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當詢問消費者對信用的態度時,88.05%的消費者同意“信用是一輩子的記錄,不應過度擴張信用”。
黃震呼吁:“對學生信貸消費應積極開展金融啟蒙、金融教育等課程,尤其是對于風險防控的培訓更為重要。”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