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困擾老年人
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報道(記者孫燕明) 剛退休不久的李平感覺左腿膝關節隱約作痛,一周后疼痛加劇,直至因膝關節劇烈疼痛而臥床不起,最終經醫生診斷為骨關節炎。
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出現逐漸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
解放軍第305醫院內分泌風濕科主任祝開思教授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損害為主,累及軟骨下骨、滑膜、韌帶等部位,最終導致關節軟骨退變、纖維化、斷裂、潰瘍及整個關節損害的慢性、進展性關節退行性疾病,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嚴重患者可致殘。高發于60歲以上人群,7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到80%。
骨關節炎按照部位分為手關節炎、膝關節炎、髖關節炎、足關節炎等。醫學研究顯示,我國膝關節炎的患病率為8.1%,女性高于男性,并呈現明顯的地域差異,即西南、西北地區高于華北地區和沿海地區,農村地區高于城市地區。在城市人口中,手關節炎患病率男性為3%、女性為5.8%;髖關節患病率男性為1.1%、女性為0.9%,農村地區髖關節炎患病率為0.59%。
祝開思強調,年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主要因素,同時與性別、肥胖、損傷、地域及遺傳易感性都有一定關系。肥胖女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是正常體重女性的4倍,肥胖男性膝關節炎發病率是正常體重男性的4.8倍。創傷、某些職業特有的姿勢與動作也是骨關節炎的高危因素。例如,紡織女工手部操作、碼頭工人搬運貨物、礦工蹲位勞作、運動員強度訓練等,容易誘發骨關節炎。
老年性骨關節炎一般發病隱匿,病情進展緩慢,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及壓痛,以膝、髖及各指關節最為常見,起初是隱痛,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疼痛,寒冷、潮濕均可加重疼痛。“目前,雖然尚不能完全預防骨性關節炎發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延緩骨關節炎的發生。”祝開思說,老年人應注意進食高鈣食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人。因為補充充足的鈣可確保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但食用過多的蛋白質,會促進鈣從體內排出。定期服用維生素A、B
1、B6、B12、C、D等,對骨關節炎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肥胖及超重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于減輕關節負重。
老年人應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功能訓練,可選擇散步、太極拳、氣功、保健操、慢跑等運動方式,但要避免長時間的跑、跳、蹲,減少上下樓梯、爬山等活動,以不感覺疲勞為宜,切忌運動過度,導致不適癥狀加重。此外,老年人應盡量穿著平底鞋,可以帶護膝等保護用品,避免長時間久坐、勞累及受涼。
祝開思表示,對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疼痛癥狀,維持或改善關節功能,保護關節結構,改善生活質量。治療方法包括基礎治療、藥物治療、附加治療及手術治療。基礎治療是骨關節炎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患者教育、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及行動支持治療。
患者疼痛明顯時,可通過針灸、水療、蠟療等方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減輕疼痛。此外,患者還可借助拐杖、助行器、關節支具等輔助器械行走,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對于關節疼痛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可選擇截骨術、關節融合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方式,以減輕疼痛、矯正畸形。
骨關節炎治療是一個漫長的綜合性治療過程。祝開思指出,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服用消炎鎮痛藥物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癥狀,若盲目使用抗生素,不僅達不到治療目的,反而增加了細菌耐藥的幾率。同時,不少患者得了骨關節炎就不敢運動,其實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運動,不僅不會增加軟骨損害,反而有利于炎癥的消退,恢復關節功能,防止關節的繼發性損害。
此外,也有很多患者只注重藥物治療,而忽視基礎治療的重要性。基礎治療是病變程度不嚴重、癥狀較輕的骨關節炎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所有骨關節炎患者都應進行肌肉鍛煉和關節功能訓練,再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有利于控制和緩解病情。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