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保護:遵循規律謀發展(新時代新步伐)
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前者指自然界萬物間的一種相互依存與平衡的關系,后者指人類在長期生存繁衍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和社會關系的和諧與平衡關系。自然生態的平衡狀態決定了人文生態的健康發展,人文生態的平衡狀態又對自然生態產生重要影響。
蒙古族生態觀始于草原先民自然崇拜時期,它不僅催生了蒙古薩滿教的形成、孕育了游牧文明,而且促進了草原文化的發展。
蒙古族生態觀的核心是積極探索自然、了解自然、崇尚與順應自然,依自然規律求得生存與發展。這種觀念一直伴隨著他們從古老走向現代,體現在蒙古民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蒙古族的生態觀源于古老的原始先民“天父、地母”之哲學觀,與當時人類“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密不可分。比如人們祭祀敖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如同對待母親一樣對待大地萬物的心理所致。這種極其樸素的對象化的認知和對待自然的行為,就是草原先民最早生態觀的發軔,成為后來生態觀發展的思想基礎。
基于“天父地母”觀,以長生天崇拜為核心內容的蒙古先民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其祭祀活動主要圍繞天神(長生天或霍日穆斯塔天)——九十九個天為主要內容進行祭祀。所謂的九十九天神,大都以自然物為對象,是利用原始宗教信仰的權威與力量來崇尚和保護生態的一種特殊方式。年復一年的祭祀活動與儀式、不斷被重復和記憶的程序和規矩,對蒙古族群體意識的強化、特別是生態意識的強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不斷了解與生態意識的加強,人們越來越多地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從而更加堅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知,創造了包括生態文化在內的諸多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隨動物而行的“敖特爾遷徙”生活生產方式(所謂的四季游牧)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形成的。
游牧的選擇并非是牧人不得已而為,而是順應自然生存的一種必然選擇。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狩獵、手工業為輔的游牧生活生產經濟形態,一直發展到現代社會。
傳統的游牧生態文化告誡人們,人類沒有自然是無法生存的,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按自然規律生存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進入現代社會,由于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復雜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因此,在當今時代保護草原生態,需要全社會高度認識草原的重要性,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保證草原生態的長治久安,興旺發達。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闡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為現代人保護和建設草原指明了方向。內蒙古自治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草原生態這些年來有了明顯恢復,“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各級政府、各族人民的共識,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相信,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國北疆綠色屏障將更加壯麗。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