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然一體的鄉村進行曲——扶貧筆記40
雨下得正緊,我們一行數人打著傘匆匆走在鄉間小路上。如今,于營村發展很快,嶄新的路面在雨里竟然在熠熠閃光。路兩旁的味道那是山的味道,樹、草、花都在吞吐著清新的芬芳,田地歡笑著,尤其是玉米,有的“笑”彎了腰。雨打著傘面,咚咚作響,那是鄉村交響樂中最生動的部分。
沿著路一直走,穿村過巷,我看到前面縣委書記趙振清后背白色襯衣已經濕了一片,有風來,雨變得傾斜了,趙書記渾然不覺,只是在這雨天的村子里仔細地詢問著,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回答與院子里的雨聲一起構成鄉村工作的進行曲。
經過一片玉米地,路旁有一處庭院,高高的院墻,滿院子整齊的菜蔬,正是已經脫貧的陳廣春家。陳廣春,男,1979年生,妻子王雪蓮,有一子一女,兒子陳紀勛,已經上高一了,女兒陳禹涵,在于營村幼兒園,馬上要上大班了,當初是因學致貧。
當資料變成現實,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在你眼前展現的時候,我們總會感到震驚,被平凡震驚,被普通震驚,被與我們如此相近的生活震驚,被我們自己震驚。因為下雨天這次與這家“邂逅”,一種融合感讓我又多次到他家拜訪。王雪蓮站在串珠門簾前,和我們聊天,還有一串珠子搭在她肩膀。說起當年貧困生活,她說得非常實在,但又非常形象,我很少聽到這樣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的對話。她說起小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大兒子上學雨天早上背著飯盒打著傘消失在雨中的時候,竟然頗有文采,讓我們既覺得感同身受,又覺得頗有滋味:飯盒里的粉條香香地爬在米飯上!
縣里給陳廣春安排了護林員崗位,年收入8000元,同時享受興春和入股分紅一年600元。這個下雨天陳廣春不在家,他經常在外打零工。說到打工,關于市場需求、企業發展,王雪蓮竟然能說上幾句,而且說得很樸實,“國家發展得好,我們生活也好。”雨在外面顯得“更加著急”了,屋子里還在上幼兒園的陳禹涵,卻非常愜意地享受著她的假期,她用兩手支著沙發,身子后仰,兩腿伸直,嘴里嚼著零食,正在興致勃勃地看著電視,對我們在旁邊毫不在意。
走出陳廣春家,跟著趙振清書記接著在雨中進入一戶一戶的“溫暖”。圍坐在屋里,大伙兒傾聽貧困戶的心聲,詢問貧困戶的困難;站在山墻后,趙書記指著山墻,詢問危房改造情況;走過泥濘,看到一排排牛棚,趙書記詢問牛奶的產量;捧著破了口兒地玻璃杯,書記拉住老人的手;門外靠墻的一排排雨傘,默默地聆聽窗內的暖語……
我站在雨里,靜靜地接受鄉村味道的洗禮。剛才的一幕幕的場景,一個個的片段都和著雨聲向我涌來,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浮上心頭。扶貧、干部、山、村子、門框、群眾、草、玉米上的雨珠、芹菜、水缸、農戶的冰箱、現代的元素、鄉村的風情,這一切,這種種此時都特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來這里之前的有些人口中的一些不良現象里的那種刻板那種隔閡,工作和生活、人生和理想、干部和群眾、成人和孩子、現在和未來、你和我都不再是孤立的,不再是兩張皮,不再是分開的,而所有的所有都是那么自然地融為一體,與這音樂般的雨聲一起叮咚作響!
正如我前些日子悟出來的一樣:其實我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我也是在教育自己,其實我不只是陪孩子成長,我也是在自己成長,其實我不只是在為了生活而在工作,我也是在為了工作而在生活!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掛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