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子宮難恢復是什么原因
原因二:合并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癥
合并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癥。如果分娩后護理不當,引起子宮或盆腔感染,也會長期出血。
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呈酸性環境,宮頸有粘液栓,這是人體的生理屏障,可以抵御細菌的侵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經期,分娩,流產后及各種宮腔操作時,這種屏障作用減弱甚至消失,易引起細菌的侵入,造成子宮內膜炎。
子宮內膜炎治療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如臨床治療效果不彰時,則需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新媽媽產后或小產后體質衰弱,宮頸口經過擴張尚未很好地封閉,此時陰道、宮頸中存在的細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宮腔內尚有胎盤、胎膜殘留,則感染的機會更大。
準媽媽產前應該定期到指定進行產前檢察,接受孕期衛生指導,積極治療營養不良、貧血等慢性疾患,增強體質。妊娠晚期禁止性生活。產后注意飲食調養,進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的營養食品,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妊娠8個月后由于子宮口慢慢松弛,所以不要洗盆浴,更不要過性生活,以免引起感染,產后要注意衛生。
原因三:子宮過度后傾后屈
產后坐月子期間,要注意惡露排出與子宮恢復,以掌握子宮的復原狀況。想想,懷孕前的子宮大小有如自己的拳頭一樣(約50克),為了孕育新生命,撐到好大(約1000克),當胎兒娩出后,子宮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但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孕前狀況。
產后子宮恢復的主要動作是持續的收縮,從生產時不斷的收縮將胎兒擠出,再將胎盤擠出。子宮內的血液不斷被排出體外,即為產后惡露。子宮經由不斷且強力的收縮,將血管的開口壓往,這樣就讓血塊形成而停止出血。子宮再進一步擠壓,將血塊不斷排出,子宮體積就會慢慢縮小,約在產后4~6周會恢復成原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