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首頁  健康資訊

東營濕地保護樣本:生態好不好, 鳥說了算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9-26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我國濕地總面積為5360.26萬公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濕地不僅是特有野生動植物不可替代的家園,更是區域綠色發展、和諧宜居的保障。

近年來,中國為保護和恢復濕地作出了巨大努力,公眾對于濕地的關注度和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取得的成效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中國已建立57處國際重要濕地、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000多處濕地公園。在2018年召開的《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上,全球7個國家的18個城市首批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其中有6個來自中國。

【長報道】

9月18日,或許是因為大風,天空中的鳥格外少,偶爾會有一小群大雁排著人字形飛過。透過望遠鏡,一只東方白鸛正單腿站在遠處幾十米高的電線桿上。游客也不算多,還未到旅游旺季,上午只迎來了百余名游客,小撥參觀者乘車前往鳥類放飛區和表演區尋找著正在覓食的鳥。

這里是山東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濕地,是世界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1992年,這片濕地被國家批準成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東營市濕地總面積687.23萬畝,約占山東省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建在濕地之上的城市。2013年,東營宣布將建設“東方濕地之城”,將濕地保護作為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切入點之一。2018年,在《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全體會議上,東營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成為東營的新寫照。

“鳥類國際機場”

當黃河來到入海口時,地勢已變得極其平坦開闊,在海水的頂托下,河水流速放緩,水中攜帶的泥沙被遺留在河床和大陸架上,沉積出一片片高含鹽量的濕潤土壤。

在這里,大量鹽地堿蓬肆意生長著。每年秋天,這些纖細的蓬草將逐漸變成濃烈的紅色,仿佛為三角洲濕地鋪上了一層“紅地毯”。

再過一個月,這片濕地將再次熱鬧起來,隨著秋季鳥類遷徙高峰的到來,數百萬只候鳥將飛抵這里,休息覓食。

秋天保護區里成群的白鷺。受訪者供圖

候鳥們每年都會沿著相對固定的路線進行遷徙,在全球8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徑中,有2條會經過黃河三角洲。來自大洋洲、東亞、西太平洋等地的候鳥都會考慮來到這里中轉,因此,這里也被稱為“鳥類國際機場”。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調查顯示,在這片濕地上,生活著368種鳥類,包括“常住人口”留鳥,“短租客”夏候鳥和冬候鳥,以及“過境游客”旅鳥。在保護區,每年觀測到的遷徙、越冬、繁殖的鳥類達500萬-600萬只,幾乎每個季節都有超過100萬只鳥類在這里棲息。

56歲的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是一位資深觀鳥愛好者,拍鳥、護鳥已不下20個年頭。“鳥多的時候,一走進蘆葦叢就會驚起一群鳥。鳥群飛起來就像一張懸在空中的網,黑壓壓一大片。”郭建三說:“最近幾年,東營市,特別是保護區內鳥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了很多。”

經過4年多的監測和調查工作,曾經的“外行人”王安東也已經可以一眼認出200多種鳥。

每年春秋季,保護區管理局都會對保護區內的鳥類進行調查,統計“回頭客”數量,尋找“新客人”。作為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工作的負責人,王安東每周會花上幾天時間,實地參與濕地調研、野生動植物的巡護和監測。“看到不常出現的鳥,我們都會拍下照片,回去對照鳥類圖鑒。”

2014年,他和另一位工作人員一起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鳥,通過查閱中國鳥類野外識別的權威資料,才確定這是蒙古百靈。

在保護區成立后的近30年中,保護區中發現的鳥類種類增加了約200種。

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展示他們拍攝的各種鳥類。新京報記者韓沁珂攝

幾乎每天都會有數百名游客來到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參觀游覽。在保護區門口,坐落著全國最大的鳥類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開館兩年來,淡季平均每天約有一二百人,旺季約有四五百人,這一數字正在逐年增加。

東營市旅游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黃河口生態旅游區接待游客18.6萬人,同比增長88.45%,市外客源占比達到52.7%,增長明顯。

濕地保護,水從何來?

保護區管理局工會主席呂卷章告訴記者,成立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念頭始于1988年。1990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次年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呂卷章表示,保護區的保護對象有兩個,新生濕地和珍稀瀕危鳥類。

“黃河造陸速度最快的時候,每年新增濕地面積達到3萬畝,相當于每天新增一個足球場的面積。”呂卷章說,保護區大部分地區土地含鹽量高,生態環境脆弱,只有黃河提供足夠的水和沙才能維持這些新生之地不被海水侵蝕。“只有濕地環境改善了,才能吸引鳥來。”

資料顯示,東營年均降水量約為550多毫米,年均蒸發量卻接近2000毫米。

對于保護區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濕地內保證有足夠量的水。

“主要還是依靠黃河水的補給。”東營市自然資源局綠委辦副主任王玉祥說。

王玉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濕地每年至少應補水一次,每次補水需將水位提升30-40厘米,可滿足濕地生態最基本需求。就東營市現有濕地規模,每年大約需要補水至少3億立方。

航拍黃河口新生濕地。受訪者供圖

此前,工作人員每年都會在黃河一年一度的調水調沙中大量進行濕地生態補水。1999年,黃河開始實施水量統一調度,下游生態環境用水有所增加,2007年黃河下游生態調度首次實施,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用水是補給重點之一。

黃河水通過連接主河道上的溝渠進入兩側的濕地,河水會先通過一段彎度極大的水渠。這樣做是為了讓黃河水在這里進行一次泥沙沉積,以減少泥沙沉積對濕地內溝汊的破壞。“降低清理泥沙的頻率也是對濕地的一種保護。”呂卷章說。

此外,東營濕地建設采用補水和圍水相結合的方式,留住天然降水,盡量減少補水需求量。呂卷章介紹,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通過疏通被黃河泥沙淤積的溝汊來恢復濕地原有的“骨架”。這些溝汊可以隔離蘆葦的入侵,創造更多的生境,“有蘆葦地,水淺的坡地,較深的溝汊和水中小島,不同的環境將幫助各種生物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黃河在一年四季都有汛期,分別為桃汛、伏汛、秋汛、凌汛。近年來,隨著黃河徑流量逐漸減少,汛期水量已不會有明顯增長。為更好地保護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開始人為恢復“桃、伏、秋、凌”四汛,按照時節進行生態補水。補水時,若黃河水位高于濕地水位則開閘引水,若黃河水位較低則通過水泵抽水進濕地。

保護區數據顯示,近20年來,河口濕地恢復區的明水水面由15%增加到60%;濕地蘆葦面積達到30多萬畝,濕地生態恢復效果良好。

除了生態補水的水源困境,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也讓濕地保護者們不得不“與天爭濕地”。

王安東正在擔憂今年候鳥們在黃河三角洲的吃飯問題。1個多月前,臺風利奇馬摧毀了多處沿海堤壩,造成海水倒灌,大面積濕地被泡成鹽堿地,大片植物枯萎。

“我們估算過修復堤壩需要的費用,大概9000多萬,但即使資金問題能馬上得到解決,濕地修復工程也很難在今年內完工。”蘆葦的死亡和水生生物量的減少將直接影響鳥類的食物來源。王安東說,此前一次臺風造成的破壞,曾使得第二年黑嘴鷗造巢數量銳減一半,此次破壞更加嚴重,對于鳥類的影響目前尚無法估計。

讓濕地進城

現在,東營正在嘗試讓濕地從保護區走進城市。

從東營市區沿東二路向北驅車8公里,就來到正在建設中的孫家濕地。已經完工的碼頭上停靠著三艘游船。當地村民根據原有水系,建設成了這片面積約500畝的濕地公園。乘游船行駛在水面上,可以看到兩側蘆葦茂盛,時有鷺鳥掠過水面。

“從明年開始,我們這里將圍繞濕地設計一系列活動。”東營區勝利街道孫家村村支書崔惠恩表示,按照他的設想,正月濕地元宵燈會,四月賞油菜花,五月端午文化節,夏季納涼之旅,八月中秋水上賞月,十月看蘆花搖曳。

現在,兩臺挖掘機正在濕地中央的小島上施工,這是在為第一屆元宵燈會做準備,“我們已經聯系了燈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讓游客可以劃著船,賞著燈。”屆時,將同步建成的還有一個小型體驗式動物園。

“以前,孩子們都會在大雨過后,拿著水桶到離家不遠的河溝抓魚抓蝦。這是濕地帶給我們的快樂。以后,我們的孩子也能體會到同樣的樂趣。”他說。

當地中學生在東營市內濕地公園寫生。受訪者供圖

在東營市,已經建設完成的城市濕地公園還有很多。郭建三所在的東營市觀鳥協會就位于清風湖公園北側。在這個占地2690畝的濕地公園中,僅湖水面積就達到1200畝,8座石拱橋連接著湖岸和湖心島。傍晚,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會三三兩兩地來到這里遛彎、健身。

除了以濕地為主的城市公園,東營還構建起“九橫十縱”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環城水系。將濕地景觀和城市空間結合在一起。

按照《東營市濕地城市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0)》,到2020年,東營市計劃新增濕地保護面積60萬畝,實施77項濕地保護工程,形成以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為主體的濕地保護體系。

“最近幾年的環境好了很多,現在觀鳥不一定非要去保護區,也不用通過望遠鏡或長焦鏡頭,打開窗戶就能看到。”郭建三說。

東營的濕地保護已初見成效,東營被相繼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獲獎城市等。

2018年10月在《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上,東營市成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

改變的不止是濕地

“東營這兩年的變化太大了。”郭建三告訴記者,隨著濕地的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快速改善,僅東營的鳥類種類就增加了100多種。

郭建三介紹,2005年,東方白鸛還只是在東營越冬,不在此繁殖。這是一種對環境質量極為挑剔的鳥類。但是到2019年,僅在保護區內就發現了150多巢東方白鸛,保護區外也發現了60巢。據不完全統計,有約1500只東方白鸛生活在東營,占到全球總量的約三分之一。東營也被稱為“東方白鸛之鄉”。

在電線桿上筑巢的東方白鸛。受訪者供圖

為了把東方白鸛留下,保護區工作人員費盡了心思。東方白鸛習慣在高處筑巢,一般會選擇樹木高大的稀樹林,由于缺少高大喬木,十幾年前,東方白鸛就開始在電線桿上筑巢。

為了消除鳥對電力安全的威脅,減少電磁輻射對鳥的影響,人們在電線桿頂端布置上碗狀的巢托,誘導東方白鸛在指定的“安全位置”筑巢。

2017年,一位觀鳥協會會員突然發現正在建設的德州路將穿過一片鷺鳥棲息地,數百只雛鳥危在旦夕。由于前期調研時并非鳥類繁殖期,調研人員未能及時發現道路建設對鷺鳥的影響。在初始規劃圖中,德州路計劃從鷺園三分之一處穿過。

“一旦道路建成,鷺園將被徹底破壞。”郭建三說,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鳥完了”。

考慮到道路規劃已經通過審批,施工工作也已經開始,要想改變原定路線并不容易。郭建三找了包括園林、住建等在內的諸多部門,在園林部門工作人員建議下,郭建三的建議通過政協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被提交上去。

“我們帶著調查人員一起到鷺園看了幾次,把情況都拍了照。”郭建三說,前來調研的鳥類專家表示,只有在道路距離鷺園邊界超過50米時,車輛往來的噪聲才不會干擾到鳥類活動。

最終,這一路段向北平移了約300米,避開了鷺鳥棲息地,有關部門則為此多付出了5000萬元的建設成本。

“以前,大家總是聽到棲息地被毀的壞消息,想著要怎么保護鳥,怎么讓鳥回來。現在,則感慨‘怎么這么多鳥’。”

【親歷者說】

●呂卷章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會主席

30年前,我來到黃河三角洲時,看到的是一大片蘆葦蕩,非常壯觀。當時,鳥的數量也非常多,一群能有幾百上千只。

那時候,我對鳥的了解不多。我聽同行的專家介紹說,這是灰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該保護起來。

回來之后,我們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可以建立保護區來保護這些動物。后來申請建立市級保護區的文件我也有參與編寫。我們最開始是想把保護區稱為鶴類保護區,因為這里鶴的種類很多,但這個方案因為視野太窄被否定了。考慮到濕地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保護區最終被命名為東營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1990年10月,保護區正式成立。次年,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國務院批復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對于保護區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濕地內保證有足夠量的水。我們一直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生態補水,引黃河水,留住天然降水。數據顯示,現在濕地生態恢復效果良好。

鳥是濕地的主人,它們對濕地的好壞有著最直觀的感受。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鳥開始選擇來這里落腳。

有兩個例子可以直觀反映現在黃河三角洲的濕地質量。以前,丹頂鶴繁殖的最南界是遼寧盤錦,現在也在這里繁殖。幾十年前,這里是沒有東方白鸛繁殖的,今年它們僅在保護區里就繁殖了150多巢。

另外,今年還有100余只白鶴在保護區越冬,白鶴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前99%的白鶴都會集中在鄱陽湖越冬,一旦發生意外,整個白鶴種群都可能面臨毀滅性的打擊。現在有了在這里越冬的一小群白鶴,風險就分散了。

■ 【同題問答】

新京報:你認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大的變化和進步是什么?

呂卷章(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會主席):從我所從事工作的角度,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天更藍了,草更綠了,水更清了,保護區的鳥更多了。今年6月發布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對于保護區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文件。下一步,通過改革迸發出的活力將是幾何式的爆發,已經可以預見到未來中國生態保護飛躍式的發展。記者韓沁珂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網站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