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水產:智能化工廠建成投產 海洋食品智造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趙 琳
穿著藍色工作服的工人將一大箱冰凍蝦依次放入自動剝蝦機中,僅僅幾分鐘時間,從機器另一端出來的蝦就已成功“脫去外衣”;通過自動監測合格的蝦被傳輸至速凍生產線,經過約5分鐘完成速凍;最終通過蜘蛛手自動裝箱、打包,機器人碼垛入庫,運送至世界各地。這是9月25日《證券日報》記者在國聯水產智能化新工廠車間內看到的一幕。
當天,國聯水產智能化工廠建成投產,這是一家導入工業4.0設計理念,引進世界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及設備的工廠。國聯水產集團董事長李忠對記者表示,“食品智造、自動化和信息化是智能化新工廠的三個亮點,通過它我們將實現由水產加工到‘中央廚房’的轉型升級。”
有行業研究員認為,新工廠智能自動化技術及設備的運用,將進一步加快國聯水產由水產品加工向海洋食品智造的轉變,助力公司提質增效,邁上發展新臺階。
從水產加工
到“中央廚房”轉型
相關資料顯示,國聯水產智能化新工廠占地約300畝,分兩期建投,其中一期140畝、二期160畝,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額約15億元,產能設計8萬噸/年,總產值50億元。
智能化新工廠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曹洛丁告訴記者,工廠引進了先進的美國自動剝蝦系統及剝蝦設備、瑞典流態化單凍機、荷蘭低溫蒸煮機、荷蘭自動裹粉油炸生產線等設備,70%以上的生產環節實現自動化,結合ERP等信息管理系統,未來將融合5G試點示范項目。“可以說,這是全球水產行業目前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生產標準最高的現代化智能工廠。”曹洛丁表示。
“我們剝蝦設備有全自動和半自動兩種方式,每天處理原料高達100噸,效率提升60%。”曹洛丁進一步講解道,“新工廠擴建了食品研發中心,新建了食品試制車間,為海洋食品研制提供了更加完備的硬件條件。”
“全球數萬億元的水產消費市場,消費需求向健康化、多樣化和便捷化升級,需要企業提供融合菜品創意、快速烹飪、規模供應等特性的綜合性健康海洋食品,而新工廠的‘食品智造’體現在從原料精選、食品研制、品質追溯等諸多方面。”李忠表示。
產品升級
和制造升級并舉
作為國內對蝦產品的龍頭企業,在全球經濟復蘇和本土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國聯水產正加快向全產業鏈、全球化的水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公司首創從種苗、飼料、養殖、加工、質檢到銷售的360度全產業鏈模式。在上游的養殖領域,國聯水產通過工業化養殖改變了傳統養殖粗放發展、靠天吃飯的格局,實現了對蝦等水產品的可持續養殖。原料布局上,公司推進全球供應鏈布局。2019年7月份,公司投資印度Royale公司,搶占印度對蝦產業高速發展先機,強化對上游原材料供應鏈的掌控。產品培育上,公司打造“千億元級大單品”和“全球海產精選”的品類開發戰略。2018年,公司相繼設立益陽和監利兩家控股子公司,布局新的千億元級大單品小龍蝦,2019年上半年小龍蝦實現收入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國聯水產近年來加大了國內市場的拓展力度,持續優化渠道結構,完善“八大區八大倉”建設。2019年上半年,國內實現營收12億元,同比增長62.46%;毛利率由2015年的10.65%提升到2018年的14.18%。
目前,公司已擁有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商超類,外婆家、海底撈等大型餐飲類優質客戶,緊扣電商及新零售等新業態,深化渠道下沉策略,面向B端和C端客戶實現了全渠道覆蓋。
對于未來的轉型升級方向,李忠對記者表示,將主要在產品和制造升級兩個方向上發力。一方面提高食品研制的比重,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踐行“為人類提供健康海洋食品”的使命;另一方面,以智能化工廠為標桿,不斷優化高品質、深加工、低成本、綠色環保的現代制造模式,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同時開放合作,向各層次伙伴開展技術和管理輸出,提升行業發展水平。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