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肥蝦美度假期 警惕“蒙面殺手”創傷弧菌來偷襲
深夜,一名71歲的老人匆匆被推進急診室。他已連續兩天發燒,左手掌出現了3.5厘米×4.5厘米的出血性大皰,前臂也出現了紅斑腫脹,甚至有些發黑。疼痛非常劇烈。
醫生緊急給患者實施了外科手術,并從出血性大皰中分離出了一種細菌——創傷弧菌,這是事故的罪魁禍首。盡管患者及時接受治療,但皮膚病變還是發展成了深部壞死性潰瘍,他的左前臂也被迫截肢。
為何老人會遭此不幸?起因是發病前12個小時內,這位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老人剛剛享受了一頓生海鮮。而這“正中”創傷弧菌“下懷”。
國慶黃金周期間,恰逢蟹肥蝦美之時。專家提醒,想趁假日飽餐海鮮的朋友必須警惕創傷弧菌這個“蒙面殺手”。創傷弧菌的分布和習性如何?哪些人易感染創傷弧菌?如何在飽餐海鮮的同時避免踩雷?
處理或食用海鮮都可能感染
創傷弧菌是一種致病菌,像幽靈一般游蕩在江河入海口、微咸的池塘、淺水海灣及海底沉積物之中。與陸地菌種不同,創傷弧菌具有噬鹽、高鈉、噬溫、乏氧、寡營養等特點,喜歡藏匿在魚、蝦、貝類等海鮮中,伺機而動。
“當海水溫度超過20℃時,創傷弧菌繁殖十分活躍,貝類海產品的創傷弧菌攜帶量達到最高。”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夏秋季是創傷弧菌感染高發期。
最早見諸報道的創傷弧菌感染病例發生于1970年,一個叫羅蘭德的人發現創傷弧菌感染導致小腿壞疽和內毒素性休克。此后,在美國、丹麥、西班牙、以色列及我國臺灣、浙江溫州等一些沿海地區相繼有創傷弧菌感染的臨床報告。
創傷弧菌以致病力強、感染死亡率高而赫赫有名。通常,創傷弧菌在兩種情境下發起進攻。一是人們食用攜帶創傷弧菌的魚、蝦、貝類等海鮮,據統計,在無傷口的創傷弧菌膿毒癥患者中,90%是因為食用了攜帶創傷弧菌的生牡蠣;二是原本就有的傷口接觸到海水或海鮮,或在處理海鮮時被扎出傷口而導致感染。
“無論是處理海鮮還是食用海鮮,都有可能染上創傷弧菌。”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張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感染創傷弧菌后會有哪些癥狀?據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教授阮贊林介紹,食用海鮮時感染創傷弧菌的潛伏期大約是12小時至4天,患者會發生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發燒或打冷顫,下肢皮膚會感覺疼痛,接著就是紅疹、水泡的發生和潰爛,最嚴重是休克甚至死亡。若是從傷口感染創傷弧菌的話,在12小時之內,皮膚開始出現紅、腫和水泡現象,最后成為壞死性筋膜炎。
“據統計,創傷弧菌傷口感染的病死率在20%左右,在感染創傷弧菌后發展為膿毒癥的人群中,病死率可以高達50%左右。”李侗曾提到,創傷弧菌感染后重癥和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很高,有數據顯示,95%的海產品相關死亡由創傷弧菌引起。
免疫力低者感染可能性增加80倍
“免疫力低下的人更易受創傷弧菌的攻擊且造成的危害更大,患有艾滋病、糖尿病、肝損傷、酒精性肝硬變、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和慢性疾病等人群尤其要警惕這種細菌。”張田表示。
創傷弧菌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細菌,因感染途徑不同,引起的疾病可能有所不同。李侗曾告訴記者,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而引起急性胃腸炎,感染者通常會到消化科門診、腸道門診和急診就診。經皮膚感染創傷弧菌,皮膚主要表現是局部紅腫疼痛、出現大皰疹,此類感染者會到外科門診或者醫院急診就診。
需要注意的是,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尤其是牡蠣)后,可發生侵襲性敗血癥。據資料統計,創傷弧菌在免疫系統受損的人群(特別是慢性肝病患者)中發生血液感染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80倍,感染者可能因感染性休克導致死亡。經消化道感染和經皮膚感染創傷弧菌都可能導致感染性休克,這樣的患者病情危重,通常會到急診就診。
醫生提醒,患者伴有高熱、昏迷、意識不清等休克表現,應立即前往醫院感染科或急診就診,并告知醫生自己的接觸史。在詳細詢問病史、完善病原學相關檢查后,醫生會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和四環素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有組織壞死和感染性休克風險,外科醫生可能會緊急進行傷口的清創甚至截肢手術。感染后重癥病例的病情發展很迅速,大多數在感染后48小時內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為了挽救生命,醫生有時候不得不給患者感染的肢體進行截肢處理,因為一旦猶豫,可能就會失去生命。”李侗曾表示。
如果有急性腎損傷、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在使用抗生素基礎上醫生會安排患者進入重癥監護室進一步治療,可能需要搶救治療和器官替代治療,例如腎透析、呼吸機輔助通氣等。
并非不治之癥但預防很重要
有人擔心創傷弧菌感染容易漏診誤診。
對此,李侗曾解釋道,食用海鮮導致的腸道感染和普通食物中毒難以區別,確診需要等待糞便微生物培養,而創傷弧菌的檢測需要特殊培養基,普通培養陽性率低,所以容易漏診誤診。“不過消化道感染一般癥狀輕,抗生素治療后患者恢復順利。”
相對來說,皮膚感染一般很少漏診誤診,因為該病的皮膚表現為大皰性的蜂窩織炎和組織壞死。但如果出現壞死性筋膜炎,就容易和氣性壞疽混淆,和其他細菌感染(例如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容易混淆。
“創傷弧菌感染漏診誤診往往是因為患者未告知醫生自己的接觸史,或患者入院時已出現感染性休克而意識不清,醫生可能無法準確獲知患者接觸過什么。”李侗曾說。
專家提醒道,最近吃過生海鮮,特別是生牡蠣,或接觸海水后發生傷口感染,都應及時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病情考慮是否由創傷弧菌感染引起,如果從患者的糞便、傷口或血液中發現弧菌,就可以確定感染。
總體來看,如果患者有海水海鮮接觸史,而醫生對創傷弧菌又有所了解,一般不容易漏診誤診。“由于沿海地區創傷弧菌感染發生率高,醫生一般有所了解;內陸地區該病少見,有些醫生不了解該病可能漏診,所以,在夏秋高發季節應做好宣傳。”李侗曾說。
李侗曾表示,創傷弧菌感染并非不治之癥,如果在癥狀開始出現時及時使用四環素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緩解,兩周左右即可恢復。“預后差的是病情進展迅速的患者。如果到醫院時已進入休克,那么即使及時接受治療病死率仍然超過30%。”
為防止創傷弧菌感染,要徹底煮熟海鮮;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生海鮮;處理生海鮮時戴防護手套,小心被割傷。如皮膚出現發紅、腫脹和疼痛等感染癥狀,及時咨詢醫生。張田提醒道:“高危人群夏秋季到海邊旅游、食用海產品需要做好預防工作。”(實習記者代小佩)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