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稻共養效益好 玉米兩賣收入高
本報記者 管 斌 通訊員 趙 軍
金秋時節,山東濟南市平陰縣黃河灣家庭農場金燦燦的稻田一派豐收景象,農場主丁海濤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2016年春,長年在外干建筑工程的丁海濤回到家鄉,流轉土地試種他小時候吃過的“黃河大米”并一舉成功。今年春天,他又從外地引進了小龍蝦,拿出大約15畝的土地嘗試蝦稻混養。“年初撒進1000斤小蝦苗,到今年中秋,撈上來了1000多斤小龍蝦,按30元一斤計算,已完全回本了。剩下的小龍蝦就養在稻田里當種蝦,三四年都不用投蝦苗了。”說起收入,丁海濤一臉的興奮。
除了小龍蝦,丁海濤15畝蝦稻混養試驗田每畝還能收400多斤大米,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現在,丁海濤經營著260畝稻田,種稻畝均收入2500多元,每年秋季收完稻子還能再種一季小麥,每畝還能增收1000多元。
而位于黃河灣農場之南30公里處的平陰縣匯西家庭農場,農場主焦廣富則把1000畝玉米地上收的青儲玉米運到了臨近的萬頭奶牛場。他告訴記者,一畝玉米能打2.5噸青儲飼料,每噸價格是280元。從2013年開始,焦廣富每年拿出全部2360畝玉米地中的1000畝左右打青儲,剩下的玉米則用來收玉米粒。今年60歲的焦廣富掰著手指頭說,“最多10天,剩下的這些玉米就能拉到廣場上去晾曬,有500畝能直接收玉米粒。現在農場里大活小活都用機械,政府還有補貼,實在太方便了”。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平陰以農村產權改革為抓手,深化“三權分置并行”,盤活了產權要素,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61家,家庭農場441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4家,農業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單一產業發展格局向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轉變,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山東平陰還大力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依據做特玫瑰花產業、做強畜牧業、做大林果業、做優蔬菜業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結構,先后培植了安城鎮鮮食地瓜、設施蔬菜基地,玫瑰鎮玫瑰花基地、洪范精品蘋果、薄皮核桃、優質大櫻桃基地,孔村食用菌基地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一環兩區一帶”產業格局逐漸形成,“一紅一綠一白”三大主導產業特色優勢更加鮮明。如今,在平陰縣城周邊,以圣母山生態農業觀光園、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澳海現代農業綜合體等為重點,形成了繞縣城生態休閑農業觀光環;在沿黃河灘區,以糧食生產規模種植為重點,形成了1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在沿匯河平原,以牧草種植、設施蔬菜、中藥材種植為重點,形成了2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在中部山區,以發展玫瑰花、食用菌、特色林果為重點,形成了中部林果花菌產業帶。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