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媒體融合,在世界互聯網大會這場論壇上"大咖"們這樣說
共商融合發(fā)展,共建全媒格局。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媒體融合論壇10月21日在浙江烏鎮(zhèn)舉行。本次論壇由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承辦,中國傳媒大學、騰訊公司協(xié)辦,主題為“融合·守正·創(chuàng)新”。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莊榮文,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加蓬數字經濟與通訊部部長里戈貝爾依康布阿雅恩戴卡,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閻曉明,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胡孝漢,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等出席論壇。
(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媒體融合論壇)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莊榮文在致辭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fā)展。面對信息技術對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帶來的深刻變化,我們應當乘勢而上、主動作為,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媒體融合,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構建智能互聯、開放合作、清朗潔凈、造福人民的網絡空間作出貢獻。為此分享五點認識:順應大勢,把握規(guī)律;堅守責任,引領方向;創(chuàng)新突破,整體重塑;優(yōu)化內容,服務民眾;深化合作,文明互鑒。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莊榮文致辭)
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在致辭中指出,在中國,媒體融合既是一場由技術革命帶來的媒體轉型,更是一場在國家層面謀劃和推動的深刻變革。我們要緊緊抓住信息化機遇,用好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為此提出三點建議:堅守媒體正道,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長;堅持“內容為王”,贏得競爭優(yōu)勢;保持技術敏感,搶占技術高地。
李寶善表示,人民日報是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積極探索者、踐行者,也是受益者。近年來,我們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傳播矩陣,打造融合產品,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天的人民日報已經從一張報紙發(fā)展成為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綜合覆蓋用戶超9億的新型媒體集團。
(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致辭)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在致辭中指出,媒體融合發(fā)展是全媒體時代的重大課題。無論傳播形態(tài)如何變化,“內容為王”的根本準則沒有變,在互聯網時代,移動化傳播平臺是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基礎要件,隨著5G時代到來,短視頻成為新聞生產標配。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必須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致辭)
加蓬數字經濟與通訊部部長里戈貝爾依康布阿雅恩戴卡在致辭中提到,加蓬制定實施“新興加蓬”戰(zhàn)略計劃,媒體技術融合與平臺建設是重要內容之一。未來,加蓬將圍繞實現數字化轉型,繼續(xù)同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開展合作,共同促進數字化轉型和媒體融合。
(加蓬數字經濟與通訊部部長里戈貝爾依康布阿雅恩戴卡致辭)
在論壇主題演講環(huán)節(jié),來自學術界、媒體領域和企業(yè)界的專家學者,從內容生產、技術革新、新聞倫理、行業(yè)生態(tài)等方面,發(fā)表了精彩的演講,闡述自己及所在機構對媒體融合的探索之路。
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在演講中表示,媒體融合走到“下半場”,“相加”的物理變化已經完成,“相融”的化學反應正在發(fā)生。如何讓新聞創(chuàng)作更高效,讓內容互動體驗更好,讓讀者升級為粉絲,將成為“下半場”里的三個關鍵因素。擁抱媒體融合的下半場,要在平臺、內容和技術上下功夫。作為媒體融合生態(tài)的共建者,騰訊將努力為優(yōu)質內容創(chuàng)造寬廣“出口”,做好主流聲音的擴音器,做好形態(tài)創(chuàng)新的助推器,做好轉型升級的工具箱。
(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
法新社中國區(qū)社長越霈力在演講中主要聚焦法新社如何進行事實檢查,來杜絕假新聞的傳播。他強調,越來越多未經確認的信息發(fā)布到互聯網上,隨意剪輯拼湊的圖片、視頻蒙蔽了事實真相,因而在當今這個時代事實核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法新社由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核查新聞事實,并形成了在多種媒體渠道上進行核查的有效機制。
(法新社中國區(qū)社長越霈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在演講中表示,未來網絡的愿景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智能、安全、可定制。核心是要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具備提供差異性服務的能力,他表示,5G、未來網絡為媒體技術塑造了全新形態(tài)。在體育直播中,通過5G+VR能夠為觀眾提供360度視角、4K以上分辨率的實況VR視頻,在新聞采訪中,運用5G技術,記者可以通過手勢精確操控無人機,拍攝影像可實時回傳。5G將實現通訊由人到物、由現實到虛擬的轉變,媒體生產分發(fā)流程也會被重塑。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快手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宿華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媒體傳播經歷了傳統(tǒng)媒體、社交媒體、智能分發(fā)媒體的渠道演化,到如今以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社交媒體出現,媒體傳播已進入4.0新時代,在傳播側、供給側、技術等層面都有了新的變化。快手已經把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應用到了短視頻社交媒體的方方面面,接下來面臨的最大變革是5G,其會釋放更多的應用場景。這也將是全行業(yè)不容錯失的機會。
(快手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宿華)
長江商學院創(chuàng)辦院長項兵在主旨演講中分析了儒家經濟圈,即東亞地區(qū)與儒家文化有著深厚淵源的各經濟體,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越南等,儒家經濟圈各成員雖然在發(fā)展階段、發(fā)展模式、政治制度、語言歷史、人口與社會結構等諸多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成就,并且從某種意義上探索出各自獨特的、與西方有一定區(qū)別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可以被看成是“和而不同”理念的一個經典案例。
(長江商學院創(chuàng)辦院長項兵)
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主席霍啟剛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體育運動百年不倒,而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也一直傳承到現在。電子體育不應該只是為社會帶來經濟利益,而是更好的與體育精神相交融,“科技與傳統(tǒng)”相結合,“娛樂與交流”并存,“競技與拼搏”為主思想,來引導積極而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通過電子體育媒介將這些正能量注入社會中。電競廠商應當多動腦筋,用更好的形式來通過電競這個載體呈現地方文化。
(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主席霍啟剛)
央視網董事長錢蔚在主旨演講中強調,技術手段的更新,媒體形態(tài)的變化,所有這一切融合創(chuàng)新的初心,都是為了更好履行主流媒體的職責,不僅傳播好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講好中國故事,還要通過提前研究布局,牢牢把握住媒體融合“下半場”乃至“下一代”的入口。
(央視網董事長錢蔚)
本次論壇還設有三場圓桌對話,嘉賓分別圍繞“內容生產如何搭上技術創(chuàng)新的快車”“ 講好‘中國故事’,全球視野推進國際傳播交流合作”“融合發(fā)展打造新型媒體的國際趨勢”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內容生產如何搭上技術創(chuàng)新的快車”圓桌論壇)
第一場圓桌論壇以“內容生產如何搭上技術創(chuàng)新的快車”為主題,探討內容與技術如何更好地協(xié)同發(fā)展,促進媒體深度融合。
一點資訊首席執(zhí)行官楊宇翔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隨著用戶的不斷成長,新聞業(yè)逐漸從以數據為中心逐漸轉向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從而生產出真正的好內容。
麒麟合盛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李濤表示,媒體融合最重要的是從生產、聚合、發(fā)布到整個環(huán)節(jié)的思想、思維方式要融合,架構、技術層面同樣要融合。現在的融合,總結起來就是五個新,即新的受眾,新的內容,新技術,新渠道、新通路,新平臺。
美聯社視頻產品全球總監(jiān)保羅·尚利表示,新聞機構面臨的挑戰(zhàn)是要抓住新趨勢,滿足今天的受眾對內容的需求。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就是要和科技企業(yè)合作。不管是新聞機構和技術公司,還是內容部門和技術部門,兩者都是相互需要、相互幫助的,理應采取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互惠互利合作。
印象筆記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唐毅稱,高質量的內容,從內容形式到內容產出的特點,不管是UGC、PGC,從技術角度分析,最終都是多模態(tài)的,有的自然語言是很適合的,有的必須要視頻,有的視頻要長,有的視頻要短,適應這種變化,就需要從生產機構設置本身出發(fā),實現真正的融合。
鈦媒體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趙何娟認為,媒體融合對其而言主要有兩個融合:一個是科技生態(tài)本身的融合,連接人、信息、產品、技術本身;第二個融合是內部融合和外部融合,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內容都是來自于內外不同渠道的,都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在不斷變化。
(“講好‘中國故事’,全球視野推進國際傳播交流合作”圓桌論壇)
第二場圓桌論壇以“講好‘中國故事’,全球視野推進國際傳播交流合作”為主題。
新華網董事長田舒斌表示,要使中國故事講得更好,讓我們的中國故事講的方式,能夠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加走心,應該更多地和當地民眾進行直接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各樣新的媒介形態(tài),新的體驗特別是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就會發(fā)生很大的作用。
泰國記者協(xié)會主席蒙空介紹說,現在很多泰國學生都在學中文,從中可以看到文化出口的效果,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通過電影藝術和音樂來進行中文學習,這些都是文化和信息傳播取得成功的案例。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卜宇談到了進行國際傳播幾點建議:一個是堅持,尊重事實;第二是呈現方式要創(chuàng)新,加深對對外傳播手段的了解;第三是本土化,不是簡單把我們本土的節(jié)目直接在國外頻道播出,要做本土化的調整。
鳳凰網首席執(zhí)行官劉爽表示,一個好的故事要有人最好聚焦普通人,能抓住普通人情感的共同共鳴,另外還要主動走出去,真正通過對話增強文明互鑒,消除分歧,增進共識。
(“融合發(fā)展打造新型媒體的國際趨勢”圓桌論壇)
媒體未來發(fā)展會有怎樣的趨勢?未來媒體將是怎樣的發(fā)展圖景?第三場圓桌對話將目光聚焦在“融合發(fā)展打造新型媒體的國際趨勢”。
埃菲社北京分社社長哈維爾·加西亞表示,我們應該更加著力地發(fā)展各國之間的媒體合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非常有建設性的,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倡議,來實現東西方的合作,美洲非洲之間的合作等。
美國彭博新聞社大中華區(qū)執(zhí)行總編輯劉悅稱,未來十年的媒體發(fā)展趨勢將會是新聞找人,通過算法智能地推薦新聞給用戶,會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很多新的媒體也會因此而誕生。
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李蓉稱,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下半場可能是場景為王,作為專業(yè)的內容生產者,財經媒體有沒有能力以內容為抓手去運營細分的場景是非常重要的。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韓詠紅認為,內容生產者要做的就是精質,質是質量的質。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優(yōu)勢其實不是到處覆蓋,而是要樹立社會的共識和價值觀。
多個國家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負責人、互聯網企業(yè)界高層、業(yè)內知名專家學者近300人,圍繞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與發(fā)展趨勢等話題,深入研討交流,共商媒體未來。論壇設立嘉賓主旨演講、圓桌討論等環(huán)節(jié),致力于打造集媒體融合戰(zhàn)略研討、傳媒科技最新成果展示、國際傳播趨勢交流為一體的權威平臺。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