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wǎng)再獲中國新聞獎 成重慶首個連續(xù)七年斬獲此獎項的媒體
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11月2日21時10分訊(記者 周曉雪)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辦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正式揭曉,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有三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
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獲獎視頻截圖
其中,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短視頻新聞《微紀錄丨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記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以下簡稱:《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獲三等獎。由此,華龍網(wǎng)成為首個連續(xù)七年榮獲中國新聞獎的地方新聞網(wǎng)站,同時也是重慶首個連續(xù)七年斬獲此獎項的媒體,并且拿到了重慶新聞界首個媒體融合獎項類的中國新聞獎。
》》喜獲榮譽
重報集團3件作品獲獎 首次獲得融媒體獎項
據(jù)了解,本屆評選,共有全國各級各媒體的346件作品獲獎。在重報集團報送作品中,重慶日報一篇通訊作品和報紙版面分別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華龍網(wǎng)一件短視頻新聞作品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重慶日報作品《“陸海新通道”背后的重慶探索》獲得中國新聞獎通訊作品二等獎,該作品展現(xiàn)了重慶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起到的引領帶頭作用,為下一步重慶聯(lián)絡各方共建“陸海新通道”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重慶日報在2018年3月12日制作的“聚焦2018全國兩會”特刊6-7版被評為中國新聞獎報紙版面類二等獎,用一個連版的篇幅,以京渝連線的形式,濃墨重彩地報道了全國兩會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提到的“重慶寶貝”(重慶特產)產業(yè)發(fā)展情況。
華龍網(wǎng)短視頻新聞《微紀錄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記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該作品生動展現(xiàn)了一個黨員基層干部之家的良好家風傳承,是自中國新聞獎新設融媒體獎以來,重報集團乃至重慶首個獲得該類獎項。
》》融合創(chuàng)新
用短視頻講好故事 讓典型人物可觸可及
為順應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趨勢,充分發(fā)揮中國新聞獎對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示范導向作用,中國新聞獎自2018年起增設媒體融合獎項。今年,該獎項設立了7個評選項目,分別為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chuàng)意互動、新媒體品牌欄目、新媒體報道界面、融合創(chuàng)新與國際傳播。
而《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這件作品正是華龍網(wǎng)在探索短視頻新聞方面的一次有力實踐。
2018年8月21日,忠縣扶貧干部楊驊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扶貧工作的無悔贊歌。對這一典型人物怎么進行報道?采編團隊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報道內容既要讓典型人物可親可學,傳播形式又要符合受眾快節(jié)奏的閱讀體驗。因此,采編團隊一開始就瞄準了近年備受歡迎的短視頻形式。
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獲獎視頻截圖
為了完成《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這件作品,華龍網(wǎng)集團派出文字、攝影、視頻記者十多人次,輾轉重慶巫山、奉節(jié)、城口、云陽、開州等三十余個區(qū)縣,深入采訪拍攝近一個月。近一個月的時間,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前后共采訪20余人,錄制了數(shù)百分鐘視頻素材,勾勒出一個黨員之家的忠孝與堅守。
確定了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是其中一步,而新聞報道的角度也尤為重要。該報道因基層干部楊驊的犧牲而起,但報道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只聚焦楊驊,而是另辟蹊徑,以楊驊父親楊志剛的角度,講述他生命中兩場追悼會。
因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楊驊的父親與爺爺都是共產黨員,父親楊志剛是當?shù)匾晃煌诵莞笨h長,清正廉潔,直到楊驊去世,很多同事也不知道這樣一位勤奮踏實的基層干部是副縣長的兒子。而楊驊的爺爺也因積勞成疾,47年前病倒在工作一線,上千群眾為其送行。
這樣的傳承,不正是感人至深的新聞點嗎?該短視頻新聞以此為切入,從父親楊志剛的角度講述他生命中的兩場追悼會:年少時,送走了父親;年邁時,送走了兒子,父親和兒子都是為公犧牲,這正是一個忠義之家的堅守。整個視頻充滿悲情底色,通過場景、圖像、聲音的真實結合,讓楊家三代為民服務的公仆形象更可觸可及。
》》再次突破
再創(chuàng)地方新聞網(wǎng)站紀錄 7年連續(xù)斬獲9項中國新聞獎
這已是華龍網(wǎng)連續(xù)7年斬獲中國新聞獎。自2013年至今,華龍網(wǎng)先后有9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分別是:
2013年,《重慶“8.10”持槍搶劫案犯罪嫌疑人被擊斃 蘇湘渝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告破》獲第23屆中國新聞獎網(wǎng)絡專題二等獎;
2014年,《感知中國 穿越絲綢之路 見證中國夢》獲第24屆中國新聞獎網(wǎng)絡專題二等獎;
2015年,《“只要用心調就有解”——重慶觀音橋街道老馬工作室的群眾故事》獲第25屆中國新聞獎網(wǎng)絡訪談二等獎;
2016年,《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獲第26屆中國新聞獎網(wǎng)頁設計一等獎;
2017年,《溜索法官》《先烈不容褻瀆 正義從不缺席——加多寶侮辱邱少云案全追蹤》分別獲第27屆中國新聞獎網(wǎng)絡訪談和網(wǎng)絡專題三等獎;
2018年,《絕壁上的“天路”》《百姓故事》分別獲第28屆中國新聞獎網(wǎng)絡專題一等獎和新聞名專欄一等獎;
2019年,《微紀錄丨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記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獲第29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三等獎。
網(wǎng)絡專題《絕壁上的“天路”》
其中,2016年華龍網(wǎng)憑借作品《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獲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實現(xiàn)了重慶新聞界零的突破;2018年,華龍網(wǎng)憑借新聞專題《絕壁上的天路》和新聞專欄《百姓故事》,一年孵下“雙黃蛋”,一舉斬獲兩個一等獎,再創(chuàng)重慶新聞界歷史,也成為首個同一年獲兩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地方新聞網(wǎng)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華龍網(wǎng)再創(chuàng)佳績,成為首個連續(xù)七年榮獲中國新聞獎的地方新聞網(wǎng)站。同時,短視頻新聞《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也拿到了重慶新聞界首個媒體融合獎項的中國新聞獎。
》》背后堅守
一路走來 離不開這些“秘訣”
作為一個地方新聞網(wǎng)站,華龍網(wǎng)連續(xù)七年斬獲中國新聞獎,實屬不易。這背后,靠的是對內容的默默堅守,也離不開這三大“秘訣”——反映時代、深入群眾、不斷創(chuàng)新。
《絕壁上的“天路”》推出時,正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四周年,華龍網(wǎng)便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方向,最終決定以巫山縣下莊村修路為選題。《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則是在大力加強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以及脫貧攻堅到了決勝沖刺階段的大背景下推出,楊驊一家三代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的精神,在新時代再次喚起了人們對“家風”的關注,展現(xiàn)出了優(yōu)秀共產黨人的信仰與擔當。
《百姓故事》欄目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為完成《絕壁上的“天路”》這一作品,采編團隊兩度深入大山,用最腳踏實地的方式,體會下莊人的艱辛修路史。《百姓故事》欄目中,記者深入基層,挖掘出“當代保爾”獨臂刑警陳冰、大山里的留守女童足球隊、倒在搶險救災一線的基層黨員干部林國寧等500余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這一作品錄制時,華龍網(wǎng)更是派出文字、攝影、視頻記者十多人次,輾轉重慶巫山、奉節(jié)等地,深入采訪拍攝近一個月。
正是這種俯下身、沉住氣的采訪方式,記者和受訪者們真正聊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才能講出一個個具有厚度和溫度的中國故事。
除了內容“沉下去”,形式也要“新起來”,華龍網(wǎng)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早在2014年《百姓故事》欄目推出時,便確立了以圖、文及視頻三種形式結合呈現(xiàn),依托于華龍網(wǎng)“十媒一體”的全媒體平臺同時推送的思路。在《絕壁上的“天路”》中,更是包含了深度稿件、視頻、H5、VR全景、原聲再現(xiàn)等多種產品矩陣,產品差異化定位,根據(jù)內容選擇實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了展現(xiàn)深度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在傳播渠道建設方面,華龍網(wǎng)遵從移動端優(yōu)先原則,全面打造新媒體傳播新格局。在2018年12月20日華龍網(wǎng)成立18周年當天,“重慶”客戶端正式更名為“新重慶”客戶端并重裝上線。“新重慶”客戶端在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UGC)方面加大投入,鼓勵用戶參與、分享,同時,接入AI模塊,實現(xiàn)新聞、問政的(語音)智能搜索,力爭將優(yōu)質的新聞資源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全面布局新媒體傳播格局。
正是這樣持之以恒深耕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華龍網(wǎng)才能頻出精品,屢獲中國新聞獎。未來路上,我們還將不斷求索。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