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縣人民醫院聶緒勝:做醫療技術的“先行者” 當百姓健康的“守護人”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8日15時訊 “‘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這是我進醫學院第一堂課宣誓的醫生誓言,是我這輩子記得最深的一句話。”他是聶緒勝,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當問及記憶中最深的話時,他如實說。
初見聶緒勝時,他正滿頭大汗地小跑過來微笑著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說,“不好意思,讓你們等久了”。就在剛剛,他已經順利地為一名患者做完手術,而原本約在上午10點的采訪,近中午才見到。
“聶主任的時間可不好約哦,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給了患者,你是沒見過他手術連臺轉的時候,經常加班到凌晨。”一旁的護士打趣說道。
聶緒勝 院方供圖
今年37歲的聶緒勝,已經是副主任醫師,也是云陽縣人民醫院沖在第一線救死扶傷的中堅力量。
懷揣從醫之夢想 做技術的“先行者”
“我是農村出來的,小時候媽媽身體不好,便經常陪著媽媽去看病,接觸的醫生多了,發現行醫是一份很神圣的工作,從那時起,看病救人也成了我的人生目標。”聶緒勝說。2006年,聶緒勝從川北醫學院畢業后選擇來到云陽縣人民醫院工作,走上了夢寐以求的從醫之路。
出于對醫生這份職業的熱愛,聶緒勝在工作中恪盡職守,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始終堅持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而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在下班前都會詳細查看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這種忘我的工作作風獲得了患者、同事和領導的高度認可。很快,聶緒勝作為醫院的青年骨干醫生培養對象,被先后送到了西南醫院、新橋醫院消化科內進修學習。
聶緒勝也不負醫院所望做起技術的“先行者”,率先在云陽縣開展了消化道息肉切除術、消化道早癌篩查與精查、消化道早癌粘膜下剝離術等技術。“現在,這些關鍵醫療技術開展,我們在各區縣醫院都是走在前列的。”聶緒勝自豪地說道。
不僅如此,聶緒勝還在《高頻電刀及氬氣刀在內鏡下治療胃腸息肉的臨床應用》項目獲得云陽縣科技進步二等獎、《碳14尿素呼氣實驗的臨床應用》科技論文榮獲云陽縣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在醫學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10篇。并擔任重慶市醫學會消化專委會小腸疾病診療學組委員、重慶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內鏡青年委員會委員。多次獲得衛生系統優秀醫務工作者、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提升技術與服務 讓醫患關系更和諧
去年,醫院其他科室的一位80多歲的患者老爺爺,因大便墜脹,一個多星期解不出來而痛苦難忍。兄弟科室的醫生請來了聶緒勝會診,在了解情況后,聶緒勝首先安撫了患者的焦急情緒,并通過經驗判斷,為患者做了“直腸指檢”找到了問題所在,大量干結硬顆粒大便是導致這次“便秘”的罪魁禍首。
面對這種情況,聶緒勝只能用手指從老爺爺直腸取出干結的大便,而正因為這小小的動作,老爺爺的病情便好了一大半,再配合健康指導和2天的藥物治療,患者便秘癥狀徹底得到解決。
聶緒勝(右一)為患者實施手術。攝/何東
為此,聶緒勝說,治病救人不一定非要高大上的設備和藥物,有時候小小的物理檢查及治療就能解決大問題,當然及時安撫好病人的情緒也很重要,患者才會信任你并配合治療。
聶緒勝從醫10余年,患者對他的投訴幾乎保持為0。
聶緒勝告訴記者,其實患者如果對醫生的不滿意主要可能是這三個方面:一是對治療效果不滿意;二是在治療過程中對醫護的服務不滿意;三是認為錢用多了。那么,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
聶緒勝說:“患者到醫院看病時,無論是患者還是患者家屬,心理上都是處于焦慮狀態。首先,我們要在治療過程中用心服務,待患者如親人,安撫好患者及家屬情緒,再盡快準確地為病人做出診斷,拿出最好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和家屬相信我們,只要我們每位醫生都有高尚的醫德,這樣醫患關系才會走上和諧之路。”
做好腫瘤防治篩查 當百姓健康守護人
惡性腫瘤是我國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其中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占到成人腫瘤發病率半數以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標,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已成為重中之重。
近年來,云陽縣人民醫院正不斷加強健康篩查意識,實現對癌癥的有效防控,以減少癌癥發生率,提高癌癥治愈率,全面提升云陽縣癌癥綜合防控、診療和康復水平。
聶緒勝所在的消化內科是早癌篩查的重要關口,他協同科室團隊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識講座,通過走社區,組織參加義診,把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相關知識主動送到群眾手中。
“讓老百姓提高對消化系統病的認識,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提高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斷率,是我們消化內科全體醫務人員努力追求的目標。”聶緒勝認為,我們每個醫生都應該肩負起做好老百姓的健康“守護者”的責任。
不僅如此,聶緒勝還在消化道早癌篩查及精檢技術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他認為,21世紀消化內科的發展就是消化內鏡的發展,而消化內鏡的發展概括起來是“3E”(ESD--粘膜下剝離術、EUS--超聲內鏡、ERCP--經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技術的發展。目前,聶緒勝所在的團隊已順利開展了幾十例ESD--粘膜下剝離術,而EUS也已經申購,下一步還將發展ERCP技術。
如何在從醫之路上保持自己的醫時初心?技術和醫風醫德要兩手抓,兩者缺一不可。這是聶緒勝給自己職業生涯的命題和定位。(文/何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