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孟京輝版《茶館》
新華社 圖
孟京輝導演的舞臺劇《茶館》上周在保利劇院演出時引發了一場“退票風波”,有關“經典作品到底能否如此改編”的話題持續發酵,“觀眾不滿意演出是否可以要求退票”的激烈探討也成為話題焦點。
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館》自1956年被北京人藝藝術家首演后,成為中國話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舞臺經典。近年來,李六乙、王翀、孟京輝等導演都以各自的方式,對《茶館》進行了大膽改編,為觀眾帶來新的解讀和新的關注。11月8日至13日,孟京輝改編版《茶館》首次來到北京上演,果不其然,備受期待的這場演出帶來火爆票房。但是令人不曾想到的是,開演后面目全非的孟氏《茶館》令不少觀眾提前退場了,每天觀眾席都會出現從開演時的爆滿變成謝幕時零七八落的現象。12日演出當晚,開演后一個小時左右,一位忍無可忍的觀眾突然站起來沖著臺上大喊:“你這是《茶館》嗎?你對得起老舍嗎?胡作非為!”現場有觀眾鼓掌支持,臺上的演員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整蒙了,演出一度中斷。這位觀眾被請出劇場后還不依不饒,和一些觀眾一起要求退票。演出后半場,還是不斷有觀眾發出噓聲或者離場,等到謝幕時,觀眾只剩下一半。
一位現場的觀眾感慨道:“我看了二十多年的戲,還是第一次看到臺上演員被臺下觀眾罵傻了,發呆了兩三分鐘,場面一度失控,最開始我還以為是先鋒戲劇的托兒呢!這樣的情況,弄得演員很尷尬,觀眾也尷尬。我心疼這些演員,也心疼頂著寒風來到劇場里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這位觀眾還表示:“我理解熱愛老舍、熱愛《茶館》的觀眾感受到的冒犯,可是《茶館》不只是北京人藝的《茶館》,不應該只有一種正確的打開方式。經典需要延續,也需要打破。只是這場實驗性的作品似乎不太成功,導演過于自我,執著于先鋒,癡迷于意識流,就是不肯放下身段平等地與觀眾對話。而且之前的宣傳太過歌頌贊揚,也會引起人們心理上的反彈。藝術家可以叛逆,觀眾們就不能逆反嗎?”
其實,孟京輝版《茶館》已經不是第一次遭受這樣的兩極化評價了。2018年,該劇在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首演時,就有觀眾因為難以接受而提前退場,結果還被在劇場里的孟京輝勸回去繼續觀看了。今年7月,孟京輝版《茶館》到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IN”單元演出,宣傳上稱之為“中國戲劇的高光時刻”,但有網友匯總國外媒體評分,表明至少有8家專業劇評媒體給出了“不推薦觀看”的禁止符號。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人痛恨,有人欣賞。孟京輝作為中國先鋒戲劇的領軍人,作品一直受到各種爭議,只是早期網絡平臺沒有那么發達,也沒有大量自媒體平臺,普通觀眾沒有太多機會發聲表達意見。以往孟京輝作品的觀眾絕大部分還是文藝青年,對孟氏風格都有一定了解,“先鋒戲劇”的標簽反倒成了票房保障。但這次由于老舍和《茶館》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對孟氏風格不了解的觀眾買票入場,不少人甚至以前從來沒有觀看過孟氏戲劇,因此產生強烈的不適感。于是,表現形式看上去同原著幾乎不沾邊的先鋒改編,激怒了原本想要重溫經典的觀劇者。
創作者有根據自己喜好和審美去盡情創作的自由,觀眾有根據自己喜好和審美去盡情評論的自由。只是這樣的“自由”,都應該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藝術家要有個性,要有創新精神,這是值得稱贊的,但是戲劇是劇場藝術,是一種藝術家和觀眾共同創造完成的觀演藝術。藝術家如果脫離觀眾,完全陷入個人世界,或者過度商業化,從而引起觀眾的反感和批評,恐怕也在所難免。
因此,從評論角度來說,對于孟京輝版《茶館》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都不應該只停留在“他敢大膽改編《茶館》”這個層次上。因為在此之前,李六乙的四川方言版《茶館》、王翀的校園版《茶館2.0》,都已經對《茶館》做出了非常具有新意的解讀和詮釋,邁出的步子也一點不比孟京輝小。而且老舍到底對各種改編會持什么樣的態度,到底是反感還是致辭,任何人實際上也無法妄加揣測。因此,面對全新改編的《茶館》,我們應該探討的,不是“改不改的問題”,也不是“老舍怎么看的問題”,而是“改得到底怎么樣的問題”“當代觀眾怎么看的問題”。不停留在情緒的宣泄,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大家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才是對藝術、對藝術創作者和對普通觀眾都有益處的事情。(王潤)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