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險、影子銀行、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央行年度重磅報告劃重點
作為一年一度的重磅報告,11月25日,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對國內、國際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我國金融領域的風險和挑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等進行了非常詳細的闡述。
對于市場最為關注的金融市場波動風險,《報告》表示,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增加流動性供給,有效平抑市場短期波動,穩妥化解中小銀行局部性、結構性流動性風險;有序處置民營企業債券違約事件,穩步推進股票質押風險紓解工作;有效應對跨境資本流動沖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此外,《報告》還專門設置了多個專題內容,對中小銀行風險、存款保險、影子銀行、金融市場異常波動等話題進行了詳盡闡述。
金融機構最新成績出爐
2018年,央行開展了金融機構評級工作。評級等級劃分為11級,分別為1~10級和D級,級別越高表示機構的風險越大,已倒閉、被接管或撤銷的機構為D級,其中評級結果為8~10級和D級的金融機構被列為高風險機構。
根據《報告》,2018年四季度的央行金融機構評級覆蓋了437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大型銀行中,評級結果為1級的1家,2級的11家,3級的7家,4級的3家,6級的1家,7級的1家。
此外,4355家中小機構中,評級結果為1~3級的370家,占比8.5%;4~7級的3398家,占比78%;8~10級的586家,D級的1家,占比13.5%,主要集中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
從機構類型看,外資法人銀行和民營銀行的評級結果較好,村鎮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結果次之;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的結果較差,分別有43.3%和32.7%的機構分布于8~10級。
據了解,央行向評級對象“一對一”通報評級結果、主要的風險和問題,提出整改建議,跟蹤金融機構的問題整改情況。會同相關單位對高風險金融機構進行風險警示,根據其風險特征及成因采取早期糾正措施,對癥提出補充資本、壓降不良資產、控制資產增長、降低杠桿率、限制重大授信和交易、限制股東分紅、更換經營管理層、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等要求。
總體看,我國中小金融機構整體經營穩健,且近年來通過早期糾正措施,已有164家機構評級結果改善,退出高風險機構名單。
2019年以來,監管部門果斷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最大限度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并堅決打破剛性兌付,強化市場紀律。果斷實施接管發揮了及時“止血”作用,避免了風險進一步惡化,接管托管工作進展順利,未出現客戶擠兌等群體性事件。
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引發關注,被外界認為存款保險公司成立恰逢其時,可以有效彌補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下一步要積極探索以存款保險為平臺,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探索建立金融機構主體依法自主退出機制和多層次退出路徑,完善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業務的概括轉移制度,建立金融機構風險預警及處置機制,尤其是明確風險處置的觸發條件、制定退出風險處置預案、豐富風險處置工具箱。在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中,要極發揮存款保險基金和各行業保障基金的作用。
《報告》表示,存款保險基金應及時通過收購承接、過橋銀行、經營中救助和存款償付等方式處置風險,以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
人身險轉型面臨挑戰
自2017年以來,保險監管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等規定后,人身險業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幅下降,轉型取得初步成效。
不過,《報告》指出,我國人身險業轉型仍然面臨困難:保費增長放緩,尚未形成新的增長點;公司服務客戶能力和經營水平有待提高;渠道發展面臨困境;直銷能力不足。
比如,雖然個人代理和銀郵渠道是人身險公司最主要的銷售渠道(二者合計貢獻了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的90%左右),但采取的都是“保險公司+中介+客戶”交易方式,保險公司對客戶掌控力度不足。近年來,保險公司雖然大力發展電話營銷、網絡營銷、門店營銷等,提升直銷能力,但效果不及預期。2018年,直銷保費收入雖然同比增長14.9%,但僅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67%。
《報告》建議,在加強頂層設計方面,應對稅優健康險和稅延養老險運行情況和試點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分析面臨的障礙和問題,提高稅收優惠力度,擴大承保人群的覆蓋范圍。簡化投保和退稅手續,提高稅收優惠抵扣的便利性。實現公立醫院和保險機構的融合對接,推進商業健康和養老保險的綜合改革和全面發展。
阻斷跨市場風險傳染
金融“反腐”是2019年的關鍵詞。
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下半年以來,已有三位金融監管人士接受紀律審查或被“雙開”。
據銀保監會消息,11月22日,廣西銀保監局黨委原副書記趙汝林因構成職務違法并涉嫌犯罪被“雙開”;11月17日,內蒙古監管局黨委委員劉金明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7月26日,福建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亓新政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今年以來,除了金融監管部門,證券、保險及其他大型金融機構也有不少干部接受審查調查,金融領域反腐力度持續加大。
對此,《報告》強調,嚴厲打擊金融犯罪和金融腐敗行為,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嚴格股東監管,防范大股東把金融機構變成“提款機”。加強內控合規,防止出現“內鬼”,同時明確金融從業人員盡職免責的具體要求。
實際上,金融反腐只是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其中的一個方面。《報告》表示,目前,在國內,經濟運行周期性、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金融風險正呈現一些新的特點和演進趨勢。
首先,重點領域風險仍然較高。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存量規模大,公司信用類債券違約壓力較大,房地產市場風險可能在某些區域顯現,并可能傳導至金融機構。
其次,重點機構和各類非法金融活動的增量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存量風險仍然比較突出。個別金融控股集團、農村金融機構風險可能暴露,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絡借貸風險仍需關注,非法集資形勢仍然復雜。
再次,金融市場異常波動風險不容忽視。金融市場對外部沖擊高度敏感,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穩定承壓,金融市場之間的風險交叉傳染可能性加大。
對此,一方面,要有效處置各類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全面清理整頓金融秩序,持續打擊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活動。
此外,加強對股市、債市、匯市的實時監測,阻斷跨市場、跨區域、跨境風險傳染,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另外,主動做好預期管理,建立金融委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制度,主動發布解讀重大經濟金融政策和重要經濟金融數據,加強與市場溝通,快速回應輿論關切。
加快建立非標轉標機制
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以來,影子銀行風險高位釋放,資管行業亂象得到初步治理。
《報告》表示,資管業務向本源回歸。具體而言,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收縮,資金空轉、以錢炒錢等行為得到遏制;產品凈值化轉型加速;非標投資穩中有降。
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3月末,投向其他類型資管產品的銀行理財產品為10.7萬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2018年4月末,下同)下降17.1%;截至2019年3月末,凈值型資管產品38.8萬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10.2%;2019年3月末,全部資管產品投向貸款、資產收益權等非標的規模為18.5萬億元,占資管產品凈資產的23.3%,較2018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
《報告》提出,會加快出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明確界定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與非標資產,建立非標轉標機制。持續推動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制定出臺,補齊監管短板。推動解決各類資管產品在賬戶開立、產權登記、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問題,減少同類資管產品監管差異。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