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連環新動作:國資監管加速轉向管資本
歲末迎新,2020年或是國企改革值得期待的一年。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近幾日國企改革正在發生令人振奮的變化,主導國企改革的部委陸續發出不同尋常的聲音。
為加快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形成國資監管一盤棋,11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對外公布《關于進一步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 爭取在2-3年內構建全國國有資本規劃體系。而國家發改委近日也在總結前三輪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混改新路徑,“以投促改,以改激活,以活提效”的目的倒逼式混改路徑或將讓國企改革進入更深層次。
或許,國企改革在新的一年將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投資國企正當其時。
新監管格局
國資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有關工作的通知》之前,剛剛發布了《關于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實施意見》,明確國資委的職能從管理向監管改變。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11月27日的政策吹風會上表示,國資委深入研究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內涵、路徑和措施,結合近年來在調整內設機構、強化管資本職能、開展授權放權、改進監管方式等方面的實踐探索,制定了《關于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實施意見》,明確要“實現四個轉向、突出五項職能、優化四個路徑、強化四個保障”,構建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轉變的工作體系。
翁杰明指出,以往提的更多的是國資管理體制,這一次表述調整為“監管體制”,意味著國資監管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國資監管機構的行權方式也要進行相應調整。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監管理念,從對企業直接管理轉向更加強調基于出資關系的監管。實施意見也指出要調整監管重點,從關注企業個體發展轉向更加注重國有資本整體功能。
除了自身職能上的轉變,國資委還同步推動建立更大層面的國資監管大格局!锻ㄖ窂娬{,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的重點任務是,按照“法定職責必須為”的要求,統籌推進全面履行職責;轉變監管思路,統籌推動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原則,統籌深化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加強頂層制度設計,統籌健全國有資產監管法規制度體系;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統籌優化國有資本整體布局;圍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統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聚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統籌加強國有資產監督;全面掌握國有資產分布狀況,統籌加強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統籌建設全國性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面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
廣東省國有資本研究會會長梁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其實中央十年前就開始研究推動國資監管大格局,并要求個別省市先行試點。
梁軍解釋稱,“大國資”體制是一個立體的國資監管大體系和國資發展大格局。橫向看,它要求各層級人民政府授權唯一的國資監管機構,實行對包括金融、文化等所有領域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形成局部的全覆蓋監管體系。縱向看,它要求上級國資監管機構加強對下級國資監管機構行使指導和監管職責,立足于指導、溝通、交流和服務,構建體制完善、制度規范、理念統一、合力增強、手段科學、資源優化的監管格局。在局部方面,它要求國資監管系統通過橫向與縱向的優化整合與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形成更加合理的結構布局,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實力。支撐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帶動國內其他資本共同發展。
因此,梁軍認為,從國資委發布的《通知》內容來看,國資委有意在狹義的“大國資”層面先進行上下統籌,形成一體化的監管體系,爭取在2-3年內形成監管一盤棋。
混改新路徑
記者注意到,近期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動作頻繁。近日除了這兩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國資委近期接連召開重要會議。11月21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專家座談會,就當前國企改革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和下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措施聽取意見建議。在此之前的11月14日、15日兩天,國資委還召開了黨委會議和中央企業經濟運行座談會、宏觀經濟及重點行業專家座談會,會上一再提及要抓緊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推動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
國家發改委近日也召開了一個重要會議。21世紀經濟報道從參會的企業和專家處了解到,發改委11月26日召開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總結了過去四年混改試點經驗,初步歸納出混改的四種基本模式。
一是引入戰略投資者做強做大主業的存量資本混改。通過引入主營業務高度協同的戰略投資者,整合重組存量國有資產,與培育新動能有機結合,實現降杠桿增活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二是引入社會資本新設市場主體的增量資本混改。由國有企業聯合其他社會資本新設企業,從一開始就實行新的市場化體制機制,更有利于發揮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優勢,實現國有資本增量發展。三是激活弱流動性資產的證券化混改。通過可在資本市場自由流通的證券,增強國有資本的流動性和企業經營治理的規范性。還有一種是保有最大決策權控制權的特殊管理股混改。以軍工、文化、金融等領域的企業為實施主體,在涉及國家戰略安全、重大公共利益等特定事項上擁有一票否決權,以確保國有資本在特定領域的控制力。
記者注意到,過去四年,雖然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已經啟動了多次混改試點,卻不曾做系統性回顧與分析,并總結試點樣本提供推廣經驗。有與會專家透露,發改委如今發布前三輪的總結經驗,或是為了后面擴大試點規模,加快混改力度做準備。
據混改經驗總結,2016年以來至今,前三批50戶混改試點企業中,實際開展試點的有48戶,大都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12戶試點企業基本完成了新公司設立、法人治理機制重構、激勵制度化建設等主體任務。已完成改革主體任務的試點企業,2018年利潤額大多實現了10%以上的增速,完成股權激勵的企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幅超過26%,2018年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較2017年平均提高37.9個百分點。有數據對比的試點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下降了5.2個百分點,成功實現企業經營效率和國有資本效益“雙提升”。
據悉,前三批混改試點總體進展順利,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變化,形成了試點示范效應;旄挠行г鰪娏似髽I的治理能力、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有效改善了企業經營效益,大幅降低企業虧損面。
有與會專家透露,會議透露出要堅持正確方向、正確路徑和正確方法,發揮改革試點效應。其中,正確路徑是指要引入戰略投資方,而非財務投資方來參與國企改制,搞活國企即增進企業活力,最終實現提高國企效益和效率。簡而言之,即“以投促改,以改促活,以活提效”,強調戰略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機制,以此促進混改,從而帶動企業活力,提高企業效能!案母锏淖罱K目的是提高效能,所以這么看來,發改委新一輪混改的思路是用目的倒逼的方法來推動改革。”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國企政策研究專家李錦認為,這是一種新的路徑鏈條,混改據此將更深入篤實。
李錦注意到存量資本模式不再注重僅僅引資,并非為改革中的國企帶來財務投資者,新一輪的混改準備更注重引入有戰略協同作用的戰略投資者,同時為所引進的資本提供更大的話語權,此舉無疑將為混改掃清社會資本顧慮,并帶來更多協同效應。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