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力 養老金市場料將破局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要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目前,我國初步建立起的養老金體系主要有三大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主要指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金融機構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產品供給的主體。
業內人士表示,過去由于銀行養老金融業務模式零散化、養老金融投入少,參與率較低等原因,銀行在養老金市場投資管理方面占比相對較低。但隨著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及更多的政策利好,未來銀行將深度參與養老金這一藍海市場。
銀行系占比相對不高
近年來,金融機構已通過不同角色定位切入養老金市場。中銀理財總裁王衛東日前表示,目前國內整個養老金市場,主要有四個參與者,受托管理方、賬戶管理方、資產托管方和投資管理方。商業銀行一般主要承擔賬戶管理方和受托管理方,而在最重要的投資管理角色中,銀行系占比相對而言不高,這與以前整個銀行理財的業務模式有關。
有分析人士稱,銀行扮演投資管理角色時存在痛點。從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產品發展規劃而言,各大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拓展養老金融業務,但是銀行卻沒有建立完善的養老金融業務組織體系,而是將養老金融業務掛靠在金融服務公司或者零售部門業務之下,沒有設置獨立的養老金融機構。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沒有專門針對養老服務業的產品,銀行內部也欠缺專業的研究人才,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養老金融業務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業務發展受到限制,在市場中占有率低。
此外,養老服務業的低利潤導致商業銀行投入率低,社會參與度低。養老機構大多10-15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商業銀行都是盈利性的機構,面對目前所面臨的競爭,大部分銀行不會涉及投資回收期長且利潤較低的養老服務業。
銀行理財子公司有天然優勢
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表示,我國社會老齡化加速,2018年65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突破1.6億,占比達11.9%。日益增長的居民養老需求難以由基本養老保險全部承載,居民個人的養老金融需求和養老第二、第三支柱的快速發展都將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重大機遇。
法詢金融資管研究部總經理周毅欽亦認為,與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相比,銀行在網點渠道、客戶基礎、品牌價值等多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理財子公司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后成為獨立法人,更是可以深度參與養老金這一藍海市場。
事實上,在已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中,中銀理財就推出了“穩富——福、祿、壽、禧”養老系列。據中銀理財相關負責人介紹,“穩富”產品是為養老客群提供長期投資、策略穩健的理財產品,以金融力量落實國家養老服務發展部署。
不過,周毅欽也表示,養老基金對公募基金的主要訴求還是在權益類投資,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現階段的權益投研能力是否能符合養老基金要求,仍然需要經過市場的考驗。但是理財子公司依然可以發揮在非標投資上的優勢,這是公募基金所不具備的。
多措并舉推動發展
展望未來,某銀行研究員表示,商業銀行養老理財產品可以通過“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策略,更多投資于具有一定風險、但收益較高的權益類資產,形成固定收益、固定收益+權益/量化、股債混合、純權益等多層次的產品體系,促使銀行養老理財產品投資范圍進一步放寬。
王衛東認為,機構及政府需要從五方面推動養老金市場的發展:一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提供產品投資服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快市場化投資的水平;二是從資金供給端來看,需要具備一種長期投資規劃和理念,向市場引入長期資金;三是銀行需要結合整體的各種平臺,為客戶提供綜合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四是金融創新要有針對性支持養老發展;五是要從整個的機制安排上考慮,例如在稅收方面,需要做一些相應的減免,至少要拉齊或針對整個養老金融的一些產品,提供一些稅收的減免或者稅收優惠政策。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