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多投1個億提升地產項目品質,市場為啥不買單?
前幾天,和一個優秀的地產公司總經理聊天。說他優秀,有兩個原因:第一他是工程出生,對材料、工藝和進度,非常有經驗;第二,他對品質非常有追求,交付的樓盤都有口碑。
然而,他的抱怨是:當初聽了營銷的建議,對客戶敏感的兩項品質做了提升,成本上升了1億多,但是市場并沒有買單,子彈打出去了,沒收獲到獵物。
--
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值得寫一寫,因為關乎我們對“產品”的定義和理解。房地產開發,終究是一場生意,而生意的本質,就是花錢的能力:
誰能在有限的投入里,生產出更多的顧客利益,誰就不需要賣身給貝殼鏈家。
項目的成本擺在那里,市場的售價也明明白白,還能做出什么花樣來?還別說,真能做出許多花樣。
馬克思主義者,對商品有三個環節的定義:
1、生產:按照某種需求制造出來;
2、實現:即生產出來的產品被顧客接受,實現了當初的投入和定位。
3、再生產:商品的生命并沒有隨銷售而結束,商品在顧客手上產生了更多價值。使用是對商品價值的再次提升。
對應房地產,你可以這樣理解:生產就是買地設計修建和交付這些工作;實現就是銷售,不管是通過售樓部自銷,還是貝殼刮一次皮,房子到了顧客手上,開發商實現了當初生產的目的;再生產,就是房子到了顧客手上,要么是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要么是一年賺了100萬。
他們買的不是房子,買的是“賺錢”。
所以,房子還是最受國民歡迎的品種,比起昨天有人在朋友圈發了汽車行業的生產鏈:
這輛電動車的生產成本不詳,它是以帶著工作崗位的方式,租給滴滴司機,每年獲得6萬收入。消費者是這個滴滴司機,年收入15萬,“再生產”的過程中,賺了160元。
所以房地產難不難,看看別人,就覺得不難。
馬克思主義者,對商品的三個環節定義,就對應著三種產品觀。
1.
生產者對應的產品觀
房地產主要是靠精通生產的人支持起來的,公司總多是工程、設計和財務出生。因為生產很重要,沒有生產出房子,就沒得銷售。
需要土地,施工圖紙,采購材料,按工期交付,就已經是一門龐大的專業了,能把這些做好,你就是成熟的項目工程負責人,肯定不是公司總。
生產者出生的公司總,牛逼在“生產效率”上,同樣建一棟樓:
速度比人快、材料比人好、質量比人高、工期比人短,再實現了造價比人低。這就是公司的核心資源。
不僅事情順,花錢少,而且生產能力所提供競爭力,擺在那里。
文藝青年的精神領袖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