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探索“司法、行政、技術、標準”相結合的版權保護新模式
新華網成都12月4日電(記者 王志艷)“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對推進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給版權保護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2月3日,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中國國家版權局主辦的“一帶一路版權國際論壇”上,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如上表示。
論壇上,來自全球版權產業界的行業協會、企業機構負責人等圍繞“數字經濟下版權與創意產業新挑戰和新機遇”這一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其中如何解決版權保護取證難、維權難、賠償難等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與會嘉賓認為,中國在探索司法、行政、技術和標準相結合的版權保護新模式,建立版權保護行業技術規則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
“司法保護+行政保護”雙軌并行
隨著互聯網使用者數量不斷增加、網絡作品應用不斷豐富,中國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快速增長,網絡成為版權保護主戰場。但是,網絡侵權呈現出片段化、階段化、分散化、規模化的特點,網絡侵權形成產業鏈、跨境侵權行為多發等問題,也使互聯網版權保護面臨重大難題。
“中國施行版權保護的雙軌制,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并行,這種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富有成效。”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局副局長趙秀玲在論壇上介紹。
在版權司法保護層面,為進一步統一知識產權案件裁判標準、加大司法保護力度,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知識產權法庭,部分地區還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法院、互聯網法院,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據北京互聯網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綜合審判一庭庭長盧正新介紹,2019年受理案件41000多件,其中16%涉及到網絡版權。
在版權行政保護層面,國家版權局聯動相關部門持續15年開展“劍網行動”,針對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新聞轉載等領域,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專項整治。迄今,依法關閉侵權盜版網站6266個,網絡版權侵權現象得到遏制,社會公眾的版權保護意識也在大幅提升。
趙秀玲指出,未來將繼續立足中國國情,著眼于解決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完善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的相關規定,加大對侵權盜版行為的懲罰力度。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西爾維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