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務“風向標”生變 基礎產業類成發力重點
據用益信托網統計,11月集合信托成立規模為1067.5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5.37%。從資金投向占比來看,金融類和基礎產業類占比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房地產類信托業務收緊,信托公司“風向標”變化明顯。未來基礎產業類業務有望“接力”。此外,資管新規后,信托公司積極轉型,供應鏈金融業務也成為其發力重點領域。
成立規模同比“腰斬”
用益信托最新數據顯示,11月共有57家信托公司成立1531只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為1067.51億元,環比下降5.80%,同比下降65.37%。
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表示,11月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走低,一方面是因為房地產信托收緊對信托公司的業績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是風險壓力和資產荒等因素對業務產生沖擊。同時,對12月集合信托市場保持較好預期,12月是部分信托公司沖規模的重要時間段。
從資金投向來看,11月金融類集合信托規模為381.94億元,占比為35.78%,位居第一;基礎產業類緊隨其后,11月集合信托規模為257.39億元,占比為24.11%;房地產類集合信托規模為213.83億元,占比為20.03%,位列第三;工商企業類集合信托規模為82.38億元,占比為7.72%。
業內人士稱,隨著房地產類信托因調控而收緊,信托公司的業務“風向標”變化明顯,投向基礎產業的政信項目數量明顯增多,未來基礎產業類業務有望“接力”。
基建類有望持續增長
11月基礎產業類集合信托規模為257.39億元,同比下降11.41%。不過,從占比來看,同比上升約8個百分點。
日前,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中國信托業發展報告(2018-2019)》指出,基礎產業信托回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在2018年年中相關方面決定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后,信托公司加大了傳統基礎產業支持力度,新增信托規模快速增長,擴大基礎設施領域投資的政策效應開始顯現。
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認為,基礎產業類是信托公司重要傳統業務,預計2016年至2040年期間,我國基建投資規模將超過26萬億美元,投融資缺口仍較大。伴隨我國地方債務治理以及基建投融資模式的轉變,基礎產業信托面臨轉型需求,信托公司應提升專業能力,發揮長期金融功能助力基建投資大發展。
轉型發力供應鏈金融
有信托人士表示,信托業“去通道”效果已逐漸顯現,倒逼信托公司告別傳統的路徑依賴,開啟轉型升級。其中通過借鑒商業銀行等機構整合“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供應鏈金融運作模式,從核心企業出發,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服務成為信托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近日,中國外貿信托首單服務于兩化合并、產融結合的供應鏈金融項目“中國化工電商集合資金信托計劃1期”順利落地。自2019年4月起,外貿信托啟動了與中國化工集團商務部、中國化工電商平臺的業務合作探索,將首批合作場景確定在中國化工橡膠板塊的核心企業,并成立了聯合項目組。該項目于2019年9月成功發行,首批周轉貸款于11月26日順利收回本息,成功實現閉環落地。
10月29日,中海信托第一單供應鏈金融項目——中海油供應鏈金融債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第一期也成功發行。
某信托行業研究員認為,信托公司作為持牌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時,在制度安排、經驗積累、靈活便捷等方面存在天然優勢。具體來看,一是制度方面,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可控,本質在于有效鎖定供應鏈上各企業某類經營業務的現金流,將不同業務屬性的現金流區隔開,從而實現風險隔離;二是經營優勢,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唯有信托公司是唯一能夠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投資領域進行經營的金融機構。信托公司可以通過發放貸款、債權受讓、收益權投資等多種模式滿足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籌集資金、盤活存量資產、降低資產負債率、提高資金周轉率等多樣化需求;三是錯位競爭優勢,信托公司始終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信托公司積累了不同于銀行的中小企業客戶群體,多層次多手段的風險控制體系,信托資金用途則較靈活,成本也在企業可接受范圍內。這些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經驗既能夠助力信托公司豐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思路,也能夠幫助信托公司平穩運營。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