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頤和園至東便門水系步道打通“梗阻”
繼涼水河打通22.4公里沿河慢行步道之后,本市再添一條28.5公里長的沿河步道。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從市水務局了解到,隨著八一湖南岸慢行系統改造工程的完成,西南二環水系步道連通及河道設施改造提升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從即日起,市民可從頤和園團城湖到東便門“一走到底”,再也無須繞行“撞頭”。
據市河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南二環水系步道連通及河道設施改造提升一期工程起點為頤和園團城湖南閘,終點為東便門,全長28.5公里,涉及昆玉段7.7公里,永引渠5.7公里,南護城河全線15.1公里。之前,由于沿岸有很多“梗阻”節點,市民在岸邊遛彎兒的時候有時會走不過去,需要繞很大一個圈才能回來。同時,由于橋下通行高度太低,總讓市民“撞頭”。為了打造“親民河”,今年1月,市河湖管理處啟動了該項工程,于8月份正式開工建設。目前,除個別節點需后續解決外,河湖管理處設置導行系統、鋪設下凹式步道、棧橋和改造護岸等方式,基本實現了全線28.5公里濱河步道的連通。
據了解,八一湖緊鄰玉淵潭公園、宋慶齡兒童科學技術館和世紀壇公園,水域寬闊,游人眾多,考慮到公眾的親水訴求,此次將南岸0.93公里巡河路改造為慢行系統, “原來這里都是瀝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完成之后,這里不僅鋪上了石板路,還在路側增加了3000多平方米的綠化,變身成為一條綠色休閑濱河走廊。”該負責人說。
在施工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不少難題。在白云路橋下,一個熱力管井正好位于濱河步道上,成了步道通行的“絆腳石”。施工人員開動腦筋,繞開管井,在水面上打造了一座棧橋,實現了兩頭步道的連通。全線像這樣的“梗阻”還有7處,目前已經全部打通。
由于歷史原因,濱河路上的部分橋梁在建設之初并沒有考慮橋下通行需求,所以橋下高度很低,全線最低的通行高度只有1.1米,“連小學生都很難通過。而這樣的情況在全線共有13處。”相關負責人指出,為此,施工人員采用打造下凹式步道等方式讓橋下空間“長高”,并配置了景墻的建設,改造了照明設施,不僅改善了通行體驗,同時亮化美化了橋下空間。
此外,河湖管理處還在沿線新建整改了38處下步道臺階,溝通了河道與周邊公共設施的聯系;改造河燈756個,增設路燈82個,增改12座橋下照明設施,改善了步道和橋下照明。同時,河湖管理處還增設河道信息、景點信息、綜合導引、安全警示等7大類561個標識標牌。“在這些不同類別的指示牌上,市民可以了解河道信息、周邊文化古跡景點信息,以及公園公交等服務信息,讓市民走在河邊隨時都有收獲!
據悉,一期工程完成后,將基本實現沿河步道連通,加上今年東城區和西城區實施的濱河健走步道項目,完工后將進一步方便市民休閑健身,改善公眾親水體驗。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