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53年“超高齡”大樓完成改造 老居民入住新樓迎新年
一幢始建于1953年的“超高齡”磚混宿舍樓經過改造后是什么樣?到新街口看一看。記者今天上午獲悉,北京最老的宿舍樓新街口外大街甲25號院2號樓完成老舊小區改造,樓里的28戶居民可以在達到拎包入住標準的“嶄新”老房里迎接新年。這也是目前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中已知的最“高齡”老樓。
66歲宿舍樓迎來“搶救性改造”
“您瞧,過去我們家的墻面可不是這么結實,拿手往墻上一戳就是一個洞。”今天上午,在新街口外大街甲25號院住了30年的丁頡熱情地打開了屋門。防盜門、地磚、廚房、衛生間……一切都是嶄新的。
2018年11月,新街口外大街甲25號院2號樓被交到北京建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負責人賈斌手中。賈斌查詢資料獲悉,新外大街甲25號院2號樓始建于1953年,由前蘇聯援建而成,當年用于周轉安置北京電影學院教職員工,是目前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中已知的最“高齡”老樓。
歷經66年風霜雨雪,建筑也顯得“老態龍鐘”。樓頂的木屋架屋面損毀嚴重,立面老化,部分陽臺欄板出現了裂縫,外墻的圈梁構造柱混凝土局部脫落,再加上鋼筋外露、各類外接線路裸露,“如果不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2號樓將不可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賈斌介紹,考慮到生活半個多世紀的居民對老樓的情感,北京電影學院、屬地街道及項目部共同決定,迎難而上,對老樓進行“搶救性改造”。
“雙保險”保障老樓堅固
如何讓老樓重獲新生?這是一道容易解開的題。基于改善主體結構的安全狀況,項目團隊決定采用定向加固的方案,在原有外墻的外部使用了80毫米厚的噴射混凝土板墻,再在內墻采用35毫米厚的鋼筋網加注砂漿形成的面層,就像上夾板一樣,給建筑的立面做好了內外“雙保險”。為了達到保溫和里面美觀的標準,建筑立面還增加了50毫米厚的保溫材料和內外涂層,幾道工序之后,老樓外立面累計增厚達170毫米,確保結構的堅固程度達到標準。
屋架改造也是結構改造的重中之重。幾經討論,項目團隊選擇拆除原有木質坡屋架結構,澆筑鋼筋混凝土框架新屋頂的方案。這樣,既恢復了老樓原有的樣貌特點,又給四層住戶增加了保溫防水“雙保險”。如今,四層住戶結束了“頭頂木閣樓”的生活,頂樓改造后的各種居室標準與其他樓層毫無二致。
精裝修標準“拎包入住”
這一周,丁頡開始陸續將家具、家電往家里搬。記者在丁頡家中看見,整潔的白墻、平整光潔的地磚、典雅的木門、安裝完備的衛浴設施和整體廚房,完全可以達到拎包入住的標準。“我家過去是深色地磚,顯得屋子里很暗,如今變成了暖色調,看著就亮堂。”丁頡笑著說,施工過程中,每走一步,施工團隊都會仔細征詢居民的意見建議,大家伙兒很滿意。
目前,樓里的28戶住戶大部分都領回了自家的鑰匙。居民孫闖說,2020年的新年,他要在暖暖的新家里歡度春節。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