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說耳朵疼 八成是中耳炎惹的禍
前幾天
5歲的淘淘(化名)
因耳朵疼來長春市兒童醫(yī)院就診
經檢查,淘淘確診為急性中耳炎
白細胞及CRP明顯升高
中耳內有積液,持續(xù)高熱
住院后第二天
淘淘的耳朵開始流膿
眼耳鼻喉科副主任李莉萍說
淘淘的病情出現(xiàn)漸進性變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淘淘終于病愈出院了
李莉萍介紹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及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可能影響聽力
而且嬰幼兒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還可以引起
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并發(fā)癥
應該引起家長高度重視!
咽鼓管結構決定兒童易患中耳炎
每個人鼻腔的后面(鼻咽部)兩側各有一根咽鼓管和耳朵相通。咽鼓管有維持中耳氣壓平衡、引流中耳分泌物的作用。
成年人咽鼓管長約3.5厘米,耳朵這一頭高,鼻咽部這一頭低,而且常處于塌陷狀態(tài),只有在打哈欠和咀嚼的瞬間才開放,所以成年人鼻咽部的病原體不容易進入中耳。
而兒童咽鼓管較成年人短、平、寬,相對來說,腺樣體發(fā)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等炎癥容易波及咽鼓管,增加患中耳炎的概率。
兒童感染中耳炎具體原因
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常引起鼻咽部分泌物增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
嬰兒喂奶不當
如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
免疫反應
過敏性鼻炎患者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偏高。
與擤鼻涕的方式也有關
家長給孩子擤鼻涕時,常捏住鼻子的兩邊擤,容易導致鼻咽部細菌病毒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正確做法是堵住一邊鼻孔,另一邊自然地擤出鼻涕。
睡眠不好也愛得中耳炎
急性扁桃體炎及腺樣體炎最初僅有睡眠打鼾癥狀,但腫大的腺樣體壓迫咽鼓管咽口,可導致中耳負壓及滲出,且睡眠欠佳時免疫功能下降,也是引發(fā)中耳炎的原因。
治療中斷
通常急性中耳炎患兒在吃了幾天藥后,癥狀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時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寶寶已經好了,停止吃藥和治療。中途停止治療,是急性中耳炎長期不愈甚至轉為慢性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嚴重了,需手術
李麗萍介紹,從這波門診患者來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居多。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痛、耳悶脹感和聽力減退為主要癥狀。由于部分患兒耳痛不明顯,兒童主訴不清,在兒童聽力受到影響時家長才發(fā)現(xiàn)就診,常常延誤診斷和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影響語言發(fā)育,應高度警惕和及時治療。經過用藥治療,無效果后,需要及時行鼓膜切開置管手術,利于中耳的引流及恢復壓力平衡。
除了預防感冒,這些也得注意
如果孩子睡覺打呼嚕,要及時就診及干預;
嬰幼兒要注意正確的哺乳方式;
如果出現(xiàn)反復鼻塞、流鼻涕,要及時就診用藥;
兒童出現(xiàn)耳痛癥狀,家長一定不要忽視,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明確耳部情況;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聽力下降,一定要盡早就醫(yī),分析聽力下降的原因,及時治療,避免聽力損害。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