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升能貶 人民幣匯率彈性十足
12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重返7元上方。不到兩個月時間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兩度升破7元。2019年“破7”之后,人民幣匯率沒有大幅下跌,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危機論”“失控論”逐一被證偽。這依托于堅實基本面,得益于堅定擴大開放,更離不開過去幾十年持續推動并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專家認為,人民幣“破7”又“返6”,打開了“心理枷鎖”,為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條件。
“破7”后能上能下
如果要評選2019年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大事,“破7”的得票率肯定不低。8月5日,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先后跌破7,為過去11年來首次“破7”;8月8日,中間價亦宣告7元失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全面“破7”。
“破7”之所以被看作一件“大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一段時間以來7元這個本身沒有太大意義的數字逐漸變成一個抽象化指標,成了重要“心理關口”。一些市場參與者擔心,一旦7元關口失守,可能引發資本流出,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尤其是過去幾年人們發現,幾乎每次逼近7元時,人民幣匯率走勢便會峰回路轉,更讓人認定人民幣匯率不會“破7”。
事實證明,人民幣匯率不僅能“破7”,而且能上能下。“破7”之后,人民幣匯率沒有大幅下跌,中間價在9月初下行至7.09元一線悄然觸底。隨著市場風險偏好回升,近期人民幣震蕩上行,分別于11月8日、12月16日兩度升破7元。跌破7之后,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仍基本平衡,外匯儲備規模總體穩定,雖然外匯市場出現一些波動,但居民、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并未出現恐慌,市場預期保持平穩。
匯改成效顯著
“破7”之后,人民幣匯率“危機論”“失控論”被證偽,同時人們還發現不少“閃光點”。
首先,人民幣匯率在彈性與穩定性之間取得了較好平衡。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提高。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年化波動率已接近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水平。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始終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破7”之后沒有繼續大幅貶值,“返6”之后也沒有繼續大幅升值,匯率波動始終正常、可控,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增強。即便5月至8月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在全球貨幣中表現仍相對穩定。
其次,外匯市場自身調節作用增強,市場主體更加理性。今年在人民幣波動加大特別是“破7”后,無論是外匯供求還是跨境收支都呈現總體穩定、基本平衡格局,市場主體跨境投融資活動和結售匯意愿保持平穩,充分顯示中國外匯市場更加成熟,市場主體更加理性。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潘功勝發文指出,當前個人購匯更加平穩,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更加理性有序,市場主體囤積外匯現象逐步消失。國家外匯局總經濟師、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10月時稱,在近幾個月人民幣匯率波動增強后,市場主體表現為“逢高結匯、逢低購匯”,起到調節外匯供求、平抑匯率波動,促進市場穩定的作用。
最后,匯率作為“自動穩定器”功能得到驗證。作為貨幣之間的比價,匯率波動是常態,有了波動,價格機制才能發揮資源配置和自動調節的作用。今年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力量作用下“破7”,在宏觀上起到調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
匯改空間被打開
匯率是宏觀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的經濟變量,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一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過去幾十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跨越式改革。
從1994年匯率并軌開始,我國就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讓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既定的方向。不少人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市場化程度提高,升貶值壓力能夠得到及時釋放,避免形成持續的升值或者貶值預期,從而降低了匯率波動對資本流動的影響。應該說,沒有之前歷次匯改,就沒有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和韌性。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未來深化匯改還有空間,大方向是打破價位禁忌,能升能貶,繼續實現市場主導的雙向波動。從這一點來看,人民幣“7上7下”,打開了“心理枷鎖”,為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條件。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