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八十年代:粗糙卻自然
攝影 廣瀨明代
1989年3月,廣瀨明代(Akiyo Hirose)女士來到中國,用一臺二手135照相機拍攝她所見之中國。
彼時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進程展開已有十年之久,但其步態還在調整之中,心態也還比較謹慎。但不管怎么說,社會開始顯現生機,活力到處呈現。因為人們相信,改革開放是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而廣瀨就是在中國的這個重要時候來到了中國,在北京、廣州與上海展開其攝影志異。
攝影,在本質上是一種志異的實踐。充足的好奇心則是志異的動力。而來到陌生的外國,處處新鮮的景象與人事,則保證這種志異可以充分展開。不像一些來自國外的攝影記者可能有較多資源可供調遣(他們當然也可能因為其身份特殊而在采訪中受到各種限制),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剛剛離開學校的外國學生,在異國走上街頭去觀察與記錄,可能是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了解當地的方法。尤其是作為一個外國人,觀察中國社會最多的機會可能也還是在街頭。也因此,此次展出的廣瀨在中國拍攝的照片,較多照片在形態上呈現為街頭攝影。
攝影 廣瀨明代
街頭是舞臺。行走于街頭的人,其人性無論是有意遮掩還是故意展露,都會以各種方式展示出來。尤其是在開放早期,人們展露在街道的表情與姿勢可能更富于個性,甚至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對于廣瀨來說,中國人的一舉一動,或許于她有著特別的意義。這個國家的人民,那時的生活品質確實還比較粗糙,但卻還有著某些也許因為粗糙而才有的質樸。而這種品質,可能在生活相對精致許多的日本比較難看到。當然這也許是我個人臆測,并不正確。
攝影 廣瀨明代
她在中國街頭的攝影觀察,現在看來,還有與當時日本的社會狀況具有相互參照的意義。其時的日本,正好經歷泡沫經濟的光鮮之時,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種亢奮之中。“日本錢”席卷世界,日本旅客出現在世界各地。這種日本崛起,似乎與今天的中國崛起有那么點相似。與當時日本的亮麗相比,北京、上海與廣州的人們可能不是那么衣著整潔,舉止也不是那么彬彬有禮,但也因此或許顯得更有個性。也因此,他們也可能更吸引她的目光。而街頭,只有在街頭,她才能夠看到比較豐富多樣的現實狀況。
攝影 廣瀨明代
她以不動聲色的拍攝,從相對來說有著一定安全感的距離來捕捉存在或經過她面前的人們的狀態以及相互關系。即使他們相互之間沒有特定的關系,但也可能因為被她框定于畫面中而具有了某種人為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攝影既展示狀態,也呈現關系。她的攝影沒有所謂的報導攝影所習慣性想要展示的趣味。在我看來,那種趣味甚至有點俗氣。因為通俗的報導攝影往往相信一張照片要有情節才有意義,才會顯得有趣。但實際生活中,情節并不會隨時到來。
攝影 廣瀨明代
廣瀨的攝影主要是呈現狀態而不是情節,其實是明智的。而且,不以情節為左右的畫面,其實呈現出來的東西往往更具有某種普遍性。因此,她的攝影所得到的畫面,更有一種特別的趣味。她的這種趣味,或許說是味道更適合。那不是依靠情節支撐的趣味,而是來自日常生活的各種瞬間。它們一旦被攝影者凝固,其實更經得起后來的觀看者的細細品味。
攝影 廣瀨明代
這里的街頭,有各種各樣的人間的“自然”。而這一切人間的營生,又都被她如此自然地凝固在一個又一個畫面里,一切顯得都是那么的自然,卻又生氣盎然。她的攝影是黑白的,卻有聲有色。有人間的嘈雜鼎沸,也有街頭的五光十色。來自日常的人間煙火氣始終撩繞于畫面各處,而且這些煙火氣至今仍然盤旋在這些照片中不肯散去。更有意思的是,散布在她的照片中的“后味”(日文單詞,與中文的“回味”意思略同),越到后來,越有回味的后勁,而且暖意滿滿。時隔30年,時間所釀造的味道,終于開始散發馥郁的香味。因此,這是余韻繚繞的照片。
攝影 廣瀨明代
我還想說,這是預見的攝影。也就是說,這是廣瀨為讓今天的我們看到當時的我們而提早準備的照片。對于被漂亮照片教育出來的眼睛,這些照片也許是一份看上去并不那么順眼的禮物。因為沒有過多的笑容,沒有整飭的畫面,沒有漂亮的光影,但那不是當時更真實的我們嗎?我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廣瀨女士拍攝的當年的這些中國照片,并不是只是屬于她的個人記憶的視覺文獻。那更是一種可能從她的預見(“預”先看“見”到)所看到的有關我們的“失去”的啟示錄。
攝影 廣瀨明代
在現實的變遷中,除了現實本身的力量,將變動的現實凝固定格下來的攝影,總是讓變化變成了“失去”。這是現實與攝影的共謀,既是現實對攝影的讓步,也是攝影對于現實能做的一份貢獻。我更希望,我們能夠從這種“失去”知道如何檢點、約束我們今天的行為并更好地走向未來。知道我們的當時,是為了走向更好的今天與明天。攝影或許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被發明出來的。而這也是廣瀨女士的攝影給我的啟發。
","typetext"}],"-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