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教子上熱搜:廢掉一個孩子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不斷貶低他
因為最近傳的沸沸揚揚楊爍的教育方式,鹿媽特意跑去看了幾期節目。
嗯,這是在養娃么?感覺是在馴獸啊……心疼孩子!!!
——鹿媽
文 | 文娟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原爸爸去哪兒6)中楊爍的教育方式登上了熱搜。
很多人直呼想沖進屏幕打楊爍,這個爸爸當的實在太令人氣憤!
剛到目的地,因為兒子楊雨辰下車沒和他走一邊,楊爍立馬大吼:“我從哪邊走的?走回去!”
步行去房間的路上,楊爍對孩子的走路姿勢不滿意,繼續教訓:“會不會走?腳尖沖前!”
楊爍的每次要求,楊雨辰都乖乖照做,可是他依然不滿意。
當發現孩子選擇的 5 號房子距離最遠,楊爍又開啟了冷嘲熱諷模式:
“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你看這個1號是不是我要選的?你要選5號!你看你下次還選擇5號嗎?”
楊雨辰小心翼翼地回答下次選擇1號,楊爍卻說:“那下次1號就是最遠的。”
擔心會有高原反應,節目組的人好心提示楊爍,孩子累了可以抱抱他。
但楊爍卻說:“我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彈幕里紛紛表示對楊雨辰的心疼,以及對楊爍的吐槽。
有網友說:當爸爸的,全方位在摧毀孩子的自尊心,潛移默化,孩子自卑心就上來了。
想讓他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對自己能成為怎樣的人都沒有方向了,只會在恐慌中成長。
深以為然,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1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約克郡公爵艾伯特因患有口吃而特別自卑膽小。
成長于王室,生來高貴的他之所以口吃,是因為他的父親過于嚴厲的管教,給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也讓他失去了自信,惡性循環下口吃更加嚴重,甚至到了無法正常交談的程度。
將艾伯特口吃治好的的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用潛移默化循序善誘的方式,讓他漸漸忘記了兒時的不快樂,恢復了自信心。
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曾說: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和他與父親的關心直接相關。
如果爸爸太嚴厲,對孩子要求嚴格,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永遠都會是緊張的狀態,逐漸會讓孩子缺失安全感,變得膽小、內向。
孩子得不到父親的肯定和鼓勵,他的內心就不會認可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沒有了價值感,孩子就不再自信。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一個嚴厲、苛刻的父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一位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
爸爸從小以來就很嚴厲,小的時候我甚至不敢面對他說一個不字。
如果我不聽他的話就會挨打,即使我沒有錯,即使他誤會了我,也從來不會道歉。
爸爸各方面要求嚴格,明明一直以來我的成績還可以,為人也不錯,但卻總被批評。
因為他,我從小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導致現在不愛表現,自信不足。
因為他,我始終沒辦法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不想結婚生孩子,覺得人生很勢力很孤獨。
即使我表現的很開朗,但我知道,在內心深處,我沒有表現的這么開心。
這樣管教嚴厲、喜怒無常的父親,也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無所適從、依賴他人指令、失去自我的人。
02
《我家那閨女》中,袁姍姍的爸爸經常在節目中貶低她、揭短。
看到袁姍姍把家里收拾干凈,張口就是一句:“看來打掃衛生了,平時家里都爛七八糟的。”
看到女兒做飯,他卻爆料說:“她不行,拿刀就怕。拿菜刀都拿不好。根本不會煮飯,煮餃子都得求助她媽媽。”
連袁姍姍本人都忍不住回復爸爸:“離你有個女婿又遠了一步!”
鄭淵潔曾說:毀掉一個孩子最佳的做法就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他貶到卑微的地位上。
當父母經常打擊和貶低孩子時,很容易摧毀孩子的自尊心。
想起前段時間看過的一個新聞。
湖南12歲的女生留下一張紙條后獨自坐上火車離家出走,她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媽媽經常指責自己“成績太差,不爭氣”。
其實她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并不算差,但媽媽的貶低式教育讓孩子異常受挫。
我的同學菲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當她考了第三名高興地回家匯報時,爸爸卻貶低他:“高興什么?你前面還有兩名呢!等你拿了第一再高興也不遲!”
她想學畫畫,爸爸想也不想就說:“我們都不會畫,你又沒這基因,哪能學會?”
即便她成年了要報駕校,爸爸都說要提前幫她找個脾氣好的教練,否則“你這么笨,肯定被教練罵哭!”
以至于從小到大,她都特別敏感,小心翼翼不敢多說話,也不知道該怎么和長輩相處,任何人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了?得罪對方了?
生活中,依然有很多父母喜歡貶低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這種貶低式教育,讓孩子一直處于一個被否定的環境,自然而然也會對自我的評價過低,不敢將內心的情緒釋放。
逐漸變得膽小懦弱,敏感自卑。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渾然不知,卻已然成為孩子一生痛苦的回憶。
03
熱播劇《慶余年》中的范思轍對錢財興趣濃厚,所以他腦子里想的都是商賈之術、斂財之法。
但是父親范建對兒子非常冷漠,認為他“文也不行,武也不行,成天游手好閑,簡直是一無是處。”
當遇到什么事情,范建第一反應就是范思轍的錯。
這也導致范思轍一見到父親就緊張,擔心自己又要挨罰。
后來范閑對父親說,范思轍之所以對錢情有多種,是因為父親是戶部侍郎,掌管天下錢財。是他最崇拜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下意識里,希望能夠幫助父親,能得到父親的肯定。
當范建終于答應要允范思轍一個要求后,范思轍開心地說要推牌九。
雖然嘴不離錢,但他最希望的還是和家人一起玩,足以顯示范思轍內心對父親的渴望。
范思轍贏光了父親所有的錢后,父親終于看到了他的天賦,露出了久違的笑。
這一笑,讓范思轍久久沉浸在喜悅中,“這次我爹怎么沒訓我。”
父母只要一句贊美,一句夸獎,一句鼓勵,都可以讓孩子開心半天,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可是很多時候,父母總是以自己心中的目標和期許來衡量孩子,看不見這個最簡單的訴求。
高曉松曾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的父親。
他一個人長大,父母在國外生活,從小沒有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
成年后忍不住和父親說:“你要不要跟我談心呢?你想不想聽聽我是怎么成長的?”
結果卻被拒絕了。
這導致他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
直到40歲之后,他才慢慢擺脫了原來的東西,真正走了出來。
李雪說,看見,是真正的愛。
成長道路上,孩子最需要最渴望的是被父母看見,那些不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最委屈。
父母只有看見孩子的訴求,重視孩子的情緒,才能抵達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
04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父母的一句鼓勵和夸贊,就能為孩子打開一扇窗。
經常被父母肯定的孩子,更容易活出自己的精彩。
1. 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愛迪生上小學時,學校買來了新教具,好奇心十足的愛迪生拆了卻還原不了。
老師氣得喊來了他母親,說:“你的兒子太愛拆東西了,你要讓他改掉這個毛病。”
母親卻說:“我觀察兒子很久了,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歡拆東西,讓他改掉這一點,不就和別人一樣了嗎?”
愛迪生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正是因為他有一位善于發現孩子優點的母親。
她看到拆東西的背后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動手能力。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父母要做的是去發現它,并正確地引導。
孩子就能抬起頭走路,自信滿滿。
2. 從現在開始肯定孩子。
范曉萱在《奇遇人生》中透露,媽媽特意打電話給她道歉。
“我把你的那些視頻又看一遍,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跟你說聲對不起。”
一番話讓范曉萱淚目,她說:“媽媽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謝謝你告訴我你對我的肯定,對我來講很重要。”
雖然遲到了很多年,但媽媽終是認可了她。
孩子童年的幸福并不是來自于有求必應的物質條件,而是父母對自己的接納。
父母的肯定和認同能讓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人格,讓孩子樂觀自信,從而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中快樂成長。
肯定就從現在開始吧,為時不晚。
你的認可和鼓勵,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愿我們都能看見孩子的需求,控制情緒,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鼓勵,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