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劉備先后稱帝,為何孫權卻只敢稱王?苦苦等了7年才敢稱帝
曹操說:“若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個話并沒有太多的夸張之處。盡管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雄才大略,但是東漢在進入中期以后,皇權就漸漸旁落,外戚與宦官各自掌握了龐大的權力,并且雙方經常展開爭奪,將整個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而原本強盛的東漢,也漸漸地在宦官與外戚的爭奪之中,漸漸地江河日下,直到公元184年,爆發了人數達到百萬之眾,影響范圍近乎涵蓋了全部天下的黃巾軍起義。由于朝廷內部彼此爭奪,軍事實力也大不如前,無法迅速平定黃巾軍,于是詔令各地募兵以自守并鎮壓黃巾。
這就讓原本的地方豪強,迅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強大武裝,于是漢王朝很快就陷入了地方割據的局面,先后出現了董卓、呂布、曹操、馬超、劉表等等強大的諸侯勢力,而這些地方諸侯在經常長時間的彼此征戰以后,最終只剩下了蜀漢、曹魏與孫吳三個勢力。
開創曹魏政權的曹操原本雄才大略,在平定了北方以后,想要徹底地一統天下,于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率軍南征,結果被孫權與劉備的盟軍在赤壁這個地方放了一把大火,曹操二十多萬大軍最終只逃回了數千人,他迅速返回北方平定局勢,天下也就失去了短時間里被統一的可能性。
后來東吳的孫權向曹操送上精美的禮品,自稱為臣,并且勸說曹操登基稱帝,不要再作魏王而是直接當大魏皇帝。曹操拿著孫權的書信給群臣們看,說:“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群臣們不知道曹操的心思如何,就試探性地勸他登基,但是曹操拒絕了,他至死都是漢臣。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以后,他的兒子曹丕立馬稱帝,也就是后來的魏文帝。而這個消息傳到蜀漢以后,漢中王劉備也就在221年登基稱帝,也就是后來的漢昭烈帝。然而與曹魏、蜀漢并立的孫權,卻并沒有稱帝,而是在222年的時候接受了曹丕的冊封,被稱為吳王,他一直苦苦等了7年,直到229年才敢稱帝。
為何曹丕和劉備先后稱帝,而孫權卻遲遲不敢呢?要知道他后來稱帝就說明他是想要當皇帝的,但是最初卻吃吃沒有干,原因顯然只能是不敢。這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是名分,曹丕之所以敢稱帝,那是因為他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雖然誰都知道這是被強迫的,但好歹也有名分,而劉備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是漢室宗親,繼承的就是“大漢”這個名號,而孫權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名分。
其次是孫吳自身實力不足,江東士族還沒有完全整合在一起,又因為殺了關羽而與蜀漢結怨,他若是太早稱帝,那么就難免會以相對弱小的實力,去迎接來自曹魏與蜀漢的夾擊,這個情況顯然是極其危險的,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地等曹丕與劉備都去世了才敢稱帝。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