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0:傳媒業變革加劇更需腳踏實地
再見,2019!你好,2020!
今天過后,2019年的日歷便已翻完,在過去的一年里,隨著行業的發展與變革我們經歷了許多,收獲了許多,也感受了許多,但無論如何,2019年的辛勞不會白忙,而明天,2020年對于我們又將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可以預見,新一年中,傳媒業的變革之勢依然不會有所減弱,行業向前的腳步也不會停滯,但腳踏實地干工作是一切開始的基礎。因此,我們該為這新的開始展望一些,計劃一些……
文化扶貧 助力建設全面小康
鏡頭和話筒將更多對準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臨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凝聚起強大的合力。因此,用宣傳貫徹中央精神的“深度”校準脫貧攻堅的“精度”,各媒體無疑將在2020年一如既往地發揮評論、理論和深度報道優勢,及時、全面、準確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和工作要求,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用精準的視角審視脫貧攻堅、用精準的思維謀劃脫貧攻堅、用精準的措施推進脫貧攻堅,把鏡頭和話筒對準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把“頭版頭條”更多留給脫貧攻堅的戰斗英雄。
可以預見,新的一年,各媒體將對精準扶貧開展大型的專題采訪報道,聚焦各地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報道各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型案例,挖掘更多可復制、可借鑒、可應用的成功經驗,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精準扶貧提供信息服務、智力支撐、輿論支持。
同時,隨著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會更加凸顯,文化扶貧也因此成為新時代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畢竟,文化扶貧往往能用最少的錢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產出比很高。
因此,要領會政策精神,發揮橋梁作用。對于媒體而言,必須在新一年中深刻領會國家政策文件的精神內涵,并將其與自身的職業特點和工作內容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這些政策文件的內容、方針傳播出去,利用媒體受眾廣、傳播快的特點,讓更多的基層貧困群眾了解國家最新政策。
縣級融媒體從重技術向重實效轉變
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全國的全覆蓋,這是9月20日至21日中宣部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召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時,對在全國范圍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作出的部署安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因此,采訪報道如何實現快速傳播,新聞報道該怎樣分發,如何在報紙、期刊、電視、廣播、“兩微一端”實現不同的呈現,是新一年中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思考的重點,也是媒體融合建設從重技術到重實效的重要之路。
目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正如火如荼。在全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由于不同縣區的實際情況與發展階段各有差異,從平臺社會的發展生態與趨勢來看,因地制宜十分關鍵。
堅持縣域深耕,創造多樣融合產品已成為社會對媒體的基本要求。在新一輪的基層媒體改革進程中,移動互聯網已成為輿論引導工作的主陣地。但仍需要明確的是,無論傳媒形態如何改變,傳播方式如何革新,內容為王都是媒體融合的核心。當前,縣級媒體傳播內容陳舊化、同質化嚴重,方式單調,趣味性不強等現象需值得警惕。縣級媒體要在2020年更加重視內容建設,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內容需求,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建構全媒體傳播體系,打造圖文、直播、評論、短視頻等多種產品樣式。
融合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媒體融合更加關注有溫度的傳播,通過數據分析,明晰用戶的需求和感受,設置與其生活方式和日常格調相關的場景,才能有效進行傳播互動,才能調動用戶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最優傳播。為此,積極摸索縣級媒體融合從如何去建到如何去用,成為當下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大勢所趨。
輿論監督力度影響媒體受歡迎程度
近年來,從四川廣安嚴春風事件、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山東五蓮教師楊守梅事件,到重慶保時捷女司機耳光事件、北京大學“退檔門”事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輿論監督推動著事件公開、公平、公正解決。同時,也讓更多人清醒地認識到,怕輿論、躲輿論、壓輿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人民日報社專門印發了《加強和改進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輿論監督工作方案》,從八大方面提出29項具體要求,堅持從嚴規范和加強保障兩手抓;《貴陽晚報》每周五在該報的“互動平臺”與當地紀委、糾風辦聯合開辟定期專欄,名為《監督熱線》;《青島日報》開辟《曝光臺》《回音壁》專欄;《北京日報》《柳州日報》等相繼開設輿論監督版塊……輿論監督作用得到肯定,人民群眾對它的認識普遍有所提高,輿論監督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報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報紙的信息功能、知識功能、商品屬性功能都將充分地展現出來。在2020年更為激烈的報業競爭面前,我們的報紙有沒有較強的輿論監督能力,或許將決定著其受歡迎的程度。媒體輿論監督的獨特優勢,也將進一步起到密切黨、政府和群眾血肉聯系的紐帶作用,起到為群眾排憂解難、推動社會問題解決、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助推作用,起到集中民智、疏導社會情緒、樹立社會新風尚的潤滑劑和減壓閥作用。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12月6日召開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專題評議會便是引導行業開展輿論監督的一個信號,但我們也應看到,目前存在有的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報道缺乏主動性和戰斗性,怕擔責任、怕得罪人,輿論監督開展不力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新一年中不斷改善的。要進一步明確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批評現象是為了改變現象。因為輿論監督是任何一種監督都不能替代的,它的效用、影響、社會動員力,也是很多方法難以比擬的。讓輿論監督成為常態,不是說成為新聞輿論的常態,而是要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
進入5G時代或將徹底改變媒介生態
經過了2019年的5G元年,2020年,人們對5G有了更多期待。新一年里,5G的發展將會催生更多新技術變革,推動云計算、人工智能和VR技術走向成熟,短視頻、直播行業也將進入下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5G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或將徹底改變媒介生態,時空和環境對傳播、交往的制約幾乎消融。移動終端的家族里,智能手機不再獨享寵愛,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等新貴大行其道,傳統視野中的許多普通物品都會嵌入媒介的功能。
因此,5G將不會停留在簡單、暫時的交匯處,而是更傾向于持久和深入的共享。人們也將更加關注如何實現最大限度的信息傳輸和實際效果。
當然,對于5G而言,2020年或許是一個希望與不確定兼具的轉折年。5G使得媒體報道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即時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場景要素將進一步強化用戶的選擇權重,這也倒逼產品的生產與用戶的生活情境有機融合。
5G時代的到來,必將催生我們現在還想象不到的新應用。媒體要想抓住5G的本質,其最核心的還是要抓住受眾的需求,堅持受眾的主體性,受眾的需求在哪里,媒體的中心就在哪里,這是永遠都不會錯的方向。
短視頻用戶增量在下沉市場
2020年,國內短視頻行業的總日活用戶數預計將達到10億。隨著短視頻行業用戶規模臨近觸頂,平臺的戰略重心在新的一年也將會逐步從拓展用戶規模,向深度挖掘單個用戶價值、增加用戶黏性的方向轉移。
就目前而言,短視頻用戶增量和流量爭奪的陣地已經由一、二線大城市轉移到了三、四、五線城市及農村的下沉市場,隨之而來的是下沉市場相關的內容將會增多,關于農村生活的記錄也會越來越多。
其實觀察不難發現,能夠生存得很好的媒體一定是融媒體形態的,超越了單一媒體形態相對狹隘的功能定位,可以兼具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形態的制作能力,推出的產品也會徹底打破眼下慣性的邊界,呈現多元形態的高度融合,同時,社交傳播的生態也會越來越多樣化。
不管是從商業前景還是未來的發展潛力而言,短視頻行業已經逐漸展現出其強大的誘惑力。2020年,隨著5G的開放和新生代人群的成長,短視頻勢必會成為媒體業界看重的數字和流量數據的全新增長點。因此,對于中小短視頻平臺而言,如果還想搭上短視頻這個風口,切入點也許只能從生產內容上去尋找。而如何沉淀用戶,避免同行“借鑒”,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