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買年貨 未必都劃算
距春節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年貨市場開始熱鬧起來。不過,認為在網上買年貨一定會比超市、商場更劃算的消費者,可能需要更新一下觀念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電商平臺的很多促銷活動,由于“額滿金額”“起售件數”“優惠時段”等促銷的“門檻”都比較高,各種優惠的規則也很繁瑣,綜合算下來未必真實惠。
“滿減”門檻有點高
消費者劉女士前幾天打算采購一些堅果,當她對比同一品牌產品在實體店和網上店鋪的價格時發現,網上的價格竟然要高出很多。劉女士告訴記者,一款120克袋裝的“巴旦木”,實體店售價是每袋16.9元,而網上店鋪售價竟然高達43.9元。但網店有一個“滿300減210”的活動,參加活動后如果一次性買7袋這款產品的話,單價就相當于13.9元了。劉女士表示,這個滿減活動看上去力度很大,但“門檻”實在是有點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電商平臺類似的滿減活動還有很多,但大多都需要湊單才能獲得比較低的“到手價”,而這個所謂的“低價”,與實體店相比往往也差不太多。
優惠券使用條件多
還有消費者接受采訪時表示,最近從各種電商App、公眾號收到了不少優惠券,有的券面金額頗為可觀,動輒數十元甚至上百元,看起來很實惠。但是打算用的時候才發現,這些電商優惠券通常都有很多限制條件。比如需要滿一定金額才能使用、只能在一定時間段內使用、僅限購買個別品類使用甚至是只能購買某個品牌的某款商品使用等等。消費者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在選購糖果年貨時試著使用一種優惠券,在滿足了多項條件后,最終的價格僅僅比超市里便宜了幾元錢而已,但付出的“代價”則是額外買了很多并不太需要的東西。
采購年貨不要盲從
業內人士表示,每年從元旦前后一直到春節前的這段時間,都是消費市場的旺季,市民采購年貨的需求十分旺盛,商家也紛紛推出豐富的活動。但恰恰就是在這個市場整體熱度都比較高的時段,消費者往往被“裹挾”其中,看到所謂的優惠、促銷,就會沖動消費甚至是盲目消費。個別商家也抓住消費者的這種心態,套路頻出,使得很多平時對市場行情不太熟悉的消費者很容易“中招”。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市場供給充足,消費便利性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市民對年貨采購的消費觀念也不妨與時俱進。遠離低價“誘惑”,按需消費理性消費,特別是對于一些不必“囤”的年貨,不妨少買或不買,把錢花在刀刃上。
本報記者 翟維鷺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