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縣實現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
垃圾分類是當前社會熱點,也是難點。但在浙江省安吉縣卻是另一種景象。安吉創新垃圾分類處理模式,上中下游一起抓,城區農村全覆蓋,催生出綠色循環產業鏈,垃圾變廢為寶,成了企業爭搶的綠色資源。
垃圾分類,村民積分換商品
在報福鎮景溪村,每天清晨,56歲的陳建榮就會開著保潔車,挨家挨戶上門收垃圾。每到一戶,他都會拿出手上的智能終端機,掃一掃貼在門上的二維碼,然后將分好類的垃圾稱重,倒入保潔車,相應積分便錄入平臺。老陳邊忙活邊說:“別小看這積分,家家戶戶都在意,拿積分可以換購不少商品呢!”
張新柱是景溪村村干部,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該村的垃圾分類專管員。在他的管理下,全村388戶人家基本實現了垃圾分類。
“這一辦法的實施,實現了‘前端分類信息化,流程管理云端化,就地處置減量化,循環利用資源化’的目標。”報福鎮副鎮長謝靜川介紹,短短幾個月,全鎮垃圾減量達到30%以上。
作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區,安吉縣2003年就建立了“戶集、村收、鄉鎮中轉、縣集中處置”的垃圾處理模式,并試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10多年來,全縣187個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垃圾就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率達到98.7%。
在城區,縣里出臺實施方案,生活垃圾實施居民粗分、企業細分的“二級”處置:居民只需將垃圾分為干、濕兩種,“濕垃圾”投放到小區垃圾桶,轉運到發電廠焚燒;而“干垃圾”則由縣里引進的“虎哥”環境服務有限公司上門回收。每天,“虎哥”公司的120輛車開進一個個小區,每收集1公斤“干垃圾”,付給居民0.8元“生態金”,之后公司再將“干垃圾”細分,交給下游企業處理。
變廢為寶,為不同垃圾找到出路
分好類的垃圾如何處理?安吉縣的做法是為不同的垃圾找出路。
走進報福鎮的資源循環利用中心,看到垃圾處理區域劃分非常清晰:最左邊是兩臺壓縮生活垃圾的機器,全鎮的生活垃圾在此中轉;中間是臺智能廚余垃圾處理機,可將廚余垃圾變為肥料,還山還田;最右邊是可回收垃圾的堆放點,第三方公司會定期前來回收。
為處理工業垃圾,縣里引進4家專業企業。走進遞鋪街道的浙江嘉鴻供銷再生資源有限公司,9個工業垃圾處理車間都在忙碌,有的制作垃圾燃料棒,有的回收廢輪胎,有的處理廢鐵。公司負責人介紹,以燃料棒車間為例,垃圾經人工分揀后進入自動化生產線,經進幾道程序后,輕垃圾變成碎片狀燃料,重垃圾變成燃燒棒,成為下游企業的綠色能源。他算了筆賬:公司日處理工業垃圾80噸,一個月純利潤有120萬元。
安吉是竹產業大縣,一年竹子下腳料和竹屑就達40萬噸。縣里培育起15家企業,將“下腳料”制成竹纖維板、竹炭和燃料棒,實現了增值收益。
垃圾處理給許多企業帶來可觀效益。走進浙江博泰家具有限公司,鏟車正將幾個大包裹運到固廢回收倉庫,透過塑料包裝,仿皮塑料、網布無紡布等廢棄邊角料隱約可見,這些一度不好處置的“老大難”變成了“香餑餑”。“以前,這些廢棄物都直接送焚燒發電廠,每噸需交480元處理費。實施垃圾分類后,九成以上廢棄物都由專業處理企業上門收購,每斤達1.2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