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沙丘變綠洲
頭枕昆侖,腳踩大漠,784平方公里的綠洲橫亙在塔里木盆地南緣。
“幾十年前,這里還是黃沙漫漫,沒有一絲綠色。現在變化太大了,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73歲的史鶴山身板硬朗,聲音洪亮。
上世紀60年代初,史鶴山隨父母從老家江蘇一路輾轉來到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這里惡劣的氣候沒有嚇倒支邊青年們,他們防風治沙、開荒種地、植樹造林,住地窩子、喝苦咸水,一座座十幾米高的沙包就這樣被一雙雙手鏟平,沙丘變良田,莊稼豐收了、果樹結果了。
在史鶴山家房后的果園里,一棵杏樹足有十五六米高。“這是1976年我和父親栽的。”老人記得清楚,“現在每年還結幾百公斤果子。”
一代接著一代干。多年來,洛浦縣人民播綠不止,茫茫荒原變成了美麗家園。
2012年春天,各族干部群眾20萬人在縣城東部十余公里外的沙丘、戈壁展開會戰。“讓沙丘綠起來,讓戈壁變糧倉。擋住風沙,建成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縣委號召之后,栽楊樹、種紅柳,移沙包、拉滴灌,一個多月,大家早出晚歸。許多人一個馕、一壺水就是一頓飯,甚至晚上睡在工地上。
“縣委縣政府決心大,干部群眾干勁足,僅半年多時間就初見成效。”洛浦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李飛劍告訴記者,“北京來的治沙專家、河南來的林果專家多次實地調研、分析,提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園區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確立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目標,積極、扎實推進項目實施。我們每年春秋兩次義務植樹,目前,園區面積已達12萬畝。”
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剛介紹:“現在這片沙漠已經變成了綠洲,種植有楊樹、胡楊、紅柳、梭梭等防風樹木,還有紅棗、核桃、管花肉蓯蓉、花椒等經濟植物,建了大棚等設施農業區和畜牧養殖區。僅這一個園區,就給全縣農民人均增加一畝半耕地,增加了將近一倍。”
拜什托格拉克鄉和融新村同樣地處沙漠腹地,名字叫新村是因為建成晚,村民是2016年才搬入的。村支部書記付希平是大學生村官,他告訴記者,“這里原來沒有地、也沒有人,都是沙包。現在有兩萬畝耕地,有100個大棚。”整齊的抗震安居房、平坦的柏油路,漂亮的路燈上裝飾著中國結,讓人賞心悅目。
32歲的農民木塔里甫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