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超60%
中國消費者北京訊(記者聶國春)央行11月25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以下簡稱 《報告》)顯示,2018年末,我國住戶部門貸款余額47.9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5.8萬億元。央行測算發現,2018年末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住戶部門杠桿率=住戶貸款余額/GDP)為60.4%,處于國際平均水平,但增速仍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
《報告》指出,從國際同比看,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低于發達經濟體72.1%的平均水平,但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處于較高水平。從變動情況看,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增幅仍處于較高區間。與上年相比,2018年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上升3.4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和澳大利亞住戶部門杠桿率分別下降1.5個和0.7個百分點,日本、英國等經濟體住戶部門杠桿率雖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增幅均小于中國。
債務收入比(住戶部門債務余額/可支配收入)是以可支配收入衡量的住戶部門債務水平。《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54.4萬億元,同比增長8.7%,較同期住戶部門債務增速低7.5個百分點。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為99.9%,同比上升6.5個百分點。其中,房貸收入比(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可支配收入)為47.4%,較上年上升3.7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收入水平影響償債能力,個別低收入家庭的償債狀況尤其值得關注。根據北京大學此前開展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從債務收入比來看,低收入家庭的債務負擔整體重于高收入家庭,很可能因為意外支出需求導致財務狀況惡化。
《報告》顯示,從區域劃分看,各省份住戶部門債務分布不均衡。2018年,住戶部門杠桿率超過全國水平的省份(直轄市)有:浙江(83.7%)、上海(83.3%)、北京(72.4%)、廣東(70.6%)、甘肅(70.1%)、重慶(68.6%)、福建(65.8%)和江西(63.1%),其中,杠桿率水平最高的浙江和最低的山西之間相差50個百分點。上述地區中,浙江、上海、北京、廣東、福建和重慶的債務收入比也超過全國水平,居民債務負擔較重。
雖然我國部分省市居民杠桿率上升較快,且已攀升至較高水平,但《報告》認為風險仍舊可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個人不良貸款余額7103億元,不良率為1.5%,低于銀行貸款整體不良率0.5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汽車貸款和個人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分別為0.3%、0.7%和1.6%,與上年同期持平。
對此,央行表示,下一步應堅持從宏觀審慎的視角防范住戶部門債務風險,多措并舉應對部分地區住戶部門債務增速過快和部分低收入家庭債務負擔過重等問題。具體來看,一是要繼續嚴格遵循“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完善“因城施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抑制投機性購房,促進形成“租售并舉”的住房制度;二是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金融業務模式和拓展服務領域,提高對消費信貸產品的風險管理能力;三是要發揮普惠金融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引導樹立正確的財務觀念,避免低收入家庭過度負債;四是要加快建立全覆蓋的個人征信體系;五是要開展分地區、分層次的居民債務風險監測分析,全面反映住戶部門債務水平。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