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高鐵500億巨額收購為補窟窿? 標的盈利前景堪憂
颶風過崗,萬木蟄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
今天,總資產近1600億的“巨無霸”京滬高鐵,將以超過23倍市盈率的估值,發起網上申購。想必此時的京滬高鐵,定會睨一眼市盈率尚在個位數徘徊的大秦鐵路(8.070,-0.09,-1.10%)和一票高速公路股,最終輕輕地“嘁”一聲。
從財務數據來看,該公司營業收入在近年來始終保持增長;但2018年增速僅為個位數、明顯放緩,凈利潤同比增速同樣逐年下滑。京滬高鐵現金流則持續表現強勁,近年來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均過百億,明顯高于同年凈利潤,這也是一家重資產、高經營杠桿公司應當有的財務數據特征。截至上市前的第三季度末,京滬高鐵坐擁上百億貨幣資金。
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京滬高鐵都是藍籌,業績穩定、財大氣粗。
早在傳聞京滬高鐵計劃上市的時候,力場君(微信公號“基本面力場”)就曾經說過,作為國內第一條盈利的高鐵,京滬高鐵必定是不差錢兒的,換言之該公司自己并不存在融資需求;而京滬高鐵如果上市融資,一定會用錢去填補其他“窟窿”。
果然,根據招股書披露,京滬高鐵本次上市計劃募集數百億巨資,用于收購京福安徽公司65.0759%股權,價值500億元。
針對這宗收購,力場君恰恰覺得,存在爭議,也會成為京滬高鐵未來的“問題”。
盈利能力前景堪憂
根據公開信息披露,京福安徽公司主要經營四條高鐵支線,分別為合蚌客專、合福鐵路安徽段、商合杭鐵路安徽段和鄭阜鐵路安徽段,其中合蚌客專和合福鐵路安徽段分別于2012年10月和2015年6月正式開通運營,商合杭鐵路安徽段和鄭阜鐵路安徽段尚處于建設階段,計劃分別于2020年10月和2019年12月建成投產。
數據顯示,京福安徽公司的盈利情況卻非常不好,2018年巨虧了12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繼續虧損了8.84億元,大致也相當于2018年的四分之三。
對此,招股書解釋為“正在運營的合蚌客專和合福鐵路安徽段開通時間尚短,仍然處于市場培育期”。但是這樣的說法恐難以服眾,合蚌客專已經開通了近7年時間,合福鐵路安徽段也開通了4年以上的時間,經過了多年的運營卻仍然處于“市場培育期”,這有點說不過去吧?
與之相比,京滬高鐵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建成通車,2015年就已經實現了65.81億元凈利潤,京滬高鐵為什么就不需要多年的“市場培育期”,而京福安徽公司的2條支線鐵路就需要呢?
更何況,從數據來看,京福安徽公司在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的營業收入13.8億元,大致相當于2018年17.66億元的78.14%,并未見有明顯的增長,這是否指向這兩條鐵路仍然會長時間處于“市場培育期”?
此外,京滬高鐵在招股書中針對京福安徽公司未來的盈利預測,力場君也認為過于樂觀了。京滬高鐵預計京福安徽公司能夠在2022年扭虧為盈。但是從客觀情況來看,合蚌客專和合福鐵路安徽段這兩條線路的創收增長并不明顯、虧損金額也未見同比下滑,同時伴隨著商合杭鐵路安徽段和鄭阜鐵路安徽段分別將于2020年10月和2019年12月建成投產,這也同時意味著這兩條線路的投資計入到固定資產、開始計提折舊,將給京福安徽公司帶來巨大的新增成本,而這兩天新建成線路恐怕同樣需要“市場培育期”吧?那么京福安徽公司的利潤又將從哪里來?
事實上,財務數據披露,京福安徽公司截止到今年3季度末的賬面貨幣資金余額僅剩下不足15億元,這對于一家總資產將近1300億元的鐵路公司而言,資金壓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京滬高鐵確實不差錢,但京福安徽公司卻是非常非常差錢,此時將京福安徽公司納入到京滬高鐵的“總盤子”里,對于京福安徽公司無疑是及時雨;但反過來說,對于京滬高鐵,恐怕只是多了一個包袱。
本質不同的邏輯
在招股書中,京滬高鐵描述到:“京福安徽公司運營和在建的四條線路均為設計時速為350公里/小時的高鐵客運專線,與京滬高鐵的技術標準一致,便于統一進行標準化運營和管理。”但事實上,京福安徽公司的4條高鐵線路,與京滬高鐵的經營邏輯并不一樣。
根據公開信息披露,京福安徽公司的四條高鐵線路中,分別為合蚌客專、合福鐵路安徽段、商合杭鐵路安徽段和鄭阜鐵路安徽段,其中合蚌客專營業里程約132公里,合福鐵路安徽段營業里程約388.6公里,商合杭鐵路安徽段和鄭阜鐵路安徽段的營業里程分別為592公里和69公里。其中有兩條線路的營業里程小于150公里。
從出行交通方式選擇來看,小于150公里的里程,公路客運相比高鐵的優勢更為突出,也更加經濟、便捷。以在運營的132公里的合蚌客專為例,聯通了合肥和蚌埠兩個城市,而合肥到蚌埠之間本來就有蚌合高速(S17),從合肥開車到蚌埠所需時間僅為一個半小時左右,有網游統計過開車走高速從合肥到蚌埠需油費103元、高速公路過路費約55元,合計不到160元的成本。
與更為方便的高速公路交通方式相比,合蚌客專未必會有很大優勢和很強的替代性,力場君(微信公號“基本面力場”)揣度,恐怕這也是這條線路在運營近7年時間后,仍然處于“市場培育期”的本質原因。
爭議固定資產折舊
此外,審計風控出身的力場君,不免從財務數據的角度來吹毛求疵一番。
對于鐵路運營這類高固定資產的公司,固定成本支出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人員指出、線路養護維修等等,這些都不會因為客運量的變動而隨之大幅變動。用專業財務分析語言,這就擁有很高的經營杠桿,當營業收入出現小幅增減變動,會帶來很大的凈利潤數據的增減變動。
因此,對于高固定成本支出的控制,就顯得很重要,特別是固定資產折舊。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京滬高鐵針對信號設備、電氣集中設備計提折舊的年限均為15年;而與之相比,大秦鐵路針對這兩項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年限則僅為8年,僅相當于京滬高鐵的一半。
這就導致針對這兩類固定資產,京滬高鐵每年計提折舊的比例,會遠低于大秦鐵路。招股書披露,京滬高鐵的信號設備、電氣設備原值合計約為90億元,如果按照15年計提折舊,則每年折舊金額僅為6億元,而如果按照8年計提折舊,每年折舊費用就高達11億元。里外里就相差了5億多元。
當然了,力場君(微信公號“基本面力場”)也認為,這對于年利潤過百億的京滬高鐵而言,影響并不大。但是,對于盈利本就尷尬的京福安徽公司呢?
來源:江蘇經濟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