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量下降 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原標題:處罰量下降,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面對市界范圍小、活動車輛多、排放污染重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剛剛過去的2019年,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不等政策不靠外力,認真落實中央“把高排放車治理作為重中之重”的指示要求,充分發揮生態環保鐵軍作用,攻克了一個個移動源污染治理難題。
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北京市移動源執法人員人工檢查重型柴油車287.9萬輛次,同比增長42.4%,查處排放超標車22萬輛次,較2018年的32.5萬輛次下降32.3%。為何會出現處罰量下降,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重型柴油車檢查量、處罰量近幾年連續攀升,2019年處罰量首次出現下降,這說明在北京市界道路行駛的機動車排放情況在好轉,這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有關,更多的則是北京市移動源污染治理執法加嚴的結果。”北京市機動車排放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機動車中心”)主任劉子建說。
一線執法人員不僅會執法還要會普法
2019年11月14日,北京市一旅游大巴司機將不配合執法檢查、不認可執法檢測儀器的不完整視頻發布在網上,給執法人員及移動源執法隊伍造成了不良影響。
視頻在網絡出現后,執法人員立即來到位于朝陽區的該公司所在地,向公司領導講述了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并出示了執法記錄儀中的完整視頻。該公司領導在觀看完視頻后,當即承認司機上傳的視頻不能體現執法人員的執法全過程,并對這名司機不配合執法檢查、對執法人員語言攻擊的錯誤行為做出了公司內部通報批評的決定。
近年來,隨著北京市移動源污染監管手段日益加嚴,執法人員面臨的工作難度也不斷加大。僅以2019年的檢查量測算,執法人員平均每天就要與8000余名車主、司機直接接觸,由于貨車司機文化層次、個人素質參差不齊,語言攻擊、暴力抗法現象時有發生,給移動源監管工作帶來嚴重影響。
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領導意識到,一線執法人員不僅要有嫻熟的執法技能,更要有“面對面”應對媒體和“鍵對鍵”溝通網友的宣傳能力。為此,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不定期組織全市執法人員認真學習相關標準和法規,對執法流程、執法行為、設備使用等進行詳細規范。由執法人員在進京口、重點道路向過往司機發放移動源污染物排放治理的相關政策法規、科普知識宣傳冊。同時建立“執法部門+企業”雙向宣傳溝通機制,幫助企業建立車輛排放自查制度,促進超標排放老舊車輛淘汰更新。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2018年1月~2019年9月,北京市已累計淘汰國三排放標準柴油載貨汽車和載貨專項作業車約8萬輛,剩余約4.7萬輛,共發放補助資金約27.26億元。
向科技要監管能力和戰斗力
以往,市區兩級執法人員在進京口監管、城區重點道路檢測、深入用車大戶執法方面都是人工作業、手工記錄,存在執法數據歸集、分析整理效率低和出錯率高、信息不共享等問題。
機動車中心領導深知,必須向科技要監管能力和戰斗力,為此,聘請了科技公司搭建超標排放“黑名單”數據庫。
在大興區鳳河營進京檢查站,記者看到執法人員張冬琳將一外地貨車司機的行駛證放進電腦進京口客戶端APP進行掃描,屏幕隨即彈出該車為超標排放車輛無法打印環保憑證的提示。
機動車中心副書記馮志軍說,為嚴防外埠“臟車”進京,執法人員在全市38個進京口進行進京證辦理前置檢查,通過對比“黑名單”數據庫,排查不合格車輛,不予辦理進京前置手續。
截至2019年11月底,共有被納入“黑名單”數據庫的6437輛次外埠超標重型柴油車未被辦理進京手續,全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勸返外埠國三重型柴油車17695輛次。
此外,為打擊超標排放車輛在市界道路內行駛,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把柴油車流量大、活動頻次高的市域內12條省際高速公路、5條市內高速公路及9條重點國道的36個道路劃定為重點道路,開展24小時機動執法。
同時,將4820輛一年內超標5次以上的重點“臟車”和773家超標率較高的重點企業,納入“雙高”精準入戶執法范圍;將“黑名單”庫內8.59萬輛本市超標車和950家本市企業納入“雙隨機”執法管理,對拒不整改的超標排放車輛進行3000元高限處罰;在全市5個區選擇10個有代表性點位,安裝10套黑煙抓拍智能識別系統,為開展精準入戶執法提供重要依據。
讓精準數據成為遏制源頭污染的“殺手锏”
2019年6月28日,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柴油車車載診斷系統(OBD)“以次充好”,被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罰沒1.7億元。在這起案件的行政處罰聽證會上,北京市移動源執法人員面對該公司聘請的十幾名知名專家律師提出的咄咄逼人的申辯意見,依然信心滿滿。他們敢于較真碰硬的底氣,不僅源自行政處罰決定程序合法、證據充分,更源自檢測數據的精準、可靠。
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建立的排放檢測實驗室,是國內唯一一家非盈利性政府移動源監管機構,承擔著對在京生產和銷售的新車進行污染物排放一致性和在用車環保符合性檢查、為北京市新車監管做好技術支撐的任務。
近年來,北京市每年新車上牌有50余萬輛。在京銷售車企有100多家,有新車經銷商700多家及數千個新車型,如何從這么多車輛中準確找出排放問題車線索,是新車監管工作的一道難題。
執法人員依靠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從幾百萬條路檢夜查、車輛年檢超標信息中,研究總結出“市場保有量大、年檢一次上線合格率低、路檢夜查超標率高、企業申報排放數值較高、采用新技術”5類情況車型和群眾舉報冒黑煙車型作為重點抽檢對象,進行新車精準抽取。目前,已抽取743個車型900余輛次在京銷售新車。
“國標對這項檢測內容的要求是,駕駛工況速度曲線上下限偏差在正負2公里每小時,允許超出速度公差的時間不得大于0.5秒,且沒有次數限制。而我們為保證檢測數據的精準度,要求駕駛員一次都不能超過速度公差時間,否則該次的檢測項目將作廢。”機動車中心副主任馮健說。
兩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執法人員先后發現違規線索28起,已處罰8起,共罰沒金額1.75億元;移交市工商部門涉嫌銷售超標車線索6起,預估涉案貨值近5.59億元;已立案10起,正在調查取證4起,預估涉案貨值近3億元。
緊盯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大戶抓治理
“到機場內開展環境執法?我們有自己的車輛檢測場還用他們檢測?”2018年4月的一天,北京市移動源執法人員來到首都機場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執法檢查卻吃了“閉門羹”。最終,經過3個多月的溝通協調,首都機場同意執法人員進場執法。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對機場內非道路機械監管在國內屬首開先河,但對機場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首都機場規劃管理部部長解增武說。
據相關部門估算,北京市非道路移動機械共約6萬輛至8萬輛,其具有流動性強、排放量大、使用強度高等特征,相對于汽車而言,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更為嚴重。
為監管好這些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源,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按照“部門+屬地”資源共享機制,組織各區生態環境部門對轄區內施工單位、各行業使用非道路機械逐一排查、分類登記,建立臺賬。
按照“管行業必管環保”的要求,推動全市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非道路機械排放監管工作聯席會制度,對轄區內建筑工地、物流園區等重點防控區域開展聯合執法。同時,督促施工單位簽訂《使用和租賃排放達標機械承諾書》,對使用冒黑煙、排放不合格非道路機械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予以處罰。
按照北京市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加大對進入低排區內挖掘機、裝載機等四類機械的尾氣排放檢測工作,對低排區內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違法行為,一律進行5萬元~10萬元高限處罰。
在此基礎上,督導各區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準入制度,從源頭杜絕超標排放車輛的使用。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共檢查非道路移動機械17456臺次,超標處罰1637臺次,處罰金額980.8萬元,非道路移動機械無序使用、超標排放等亂象得到有效治理。(胡志松)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