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創新讓中國更美好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黃旭華、曾慶存2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96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10名外籍專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有哪些特點?
站上更高起點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的激烈競爭中,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正厚積薄發,源頭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站上更高起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的團隊完成。他們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在此基礎上設計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手性螺環催化劑已經被廣泛用于手性分子合成,并被用于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劑。
銅被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建筑工業、國防工業等領域,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關鍵大宗金屬之一。然而,我國銅資源保有量卻極為短缺,急需依靠成礦理論創新,實現找礦勘查突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侯增謙院士研究團隊利用我國地域優勢,在青藏高原的大陸碰撞造山帶研究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大幅度發展和完善了經典斑巖礦理論,極大拓寬了全球斑巖礦的勘探區域。團隊形成并提出的“碰撞型斑巖礦成礦理論”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通過這套新理論,我們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十多處特大型銅礦,改變了我國銅礦產業的格局!焙钤鲋t說。
青年人才已成為基礎領域的有生力量。本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為年齡不足45歲的青年才俊。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基礎研究隊伍的生力軍。
國際科技合作也在更高起點上推進了我國的自主創新。本屆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參評人數、獲獎人數和國別分布均創歷史新高,共有8個國家的10位專家獲獎。獲獎者中,既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也有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也十分廣泛。
引領綠色發展
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中,有不少都跟綠色發展高度相關,體現了科技進步對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多元催化劑嵌入法富集去除低濃度VOCs增強技術及應用”,已在全國15個省份的上百家企業應用,為降低霧霾污染作出了重要貢獻。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為造紙業的綠色制造提供了示范,并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化推廣。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稻田鎘砷污染阻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為污染稻田的安全利用構建了相關理論和技術體系。
我國東部天然氣消費量占全國的70%,產量僅占全國的20%,大量依賴西氣東輸和外國進口。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從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出發,為環渤海經濟圈積極尋找低碳清潔能源,圍繞這些難題組織了響應的科技攻關,創新了三項油氣地質理論認識。團隊負責人謝玉洪牽頭完成的“渤海灣盆地深層大型整裝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與重大發現”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霸擁梽撔吕碚摵完P鍵技術的應用,將撬動整個渤海灣盆地45000億方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的勘測。”謝玉洪說。
縱覽獲獎名單,金屬材料、輕工、化工、建筑、機械、農業工程等各行業的獲獎成果,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從污染機制的基礎研究到空氣質量的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等領域創新成果碩果累累,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服務美好生活
在工業、農業、醫學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我國的創新成果也十分豐碩,各項突破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新驅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機械裝備、新一代半導體照明、航空安全和飛機制造等重要領域,多年的科研積累和沉淀厚積薄發,涌現出了多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成果。
照明技術發展史是人類文明進步史的縮影。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李晉閩團隊完成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團隊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承擔起技術攻關的重任,通過基礎研究、技術突破、規模應用和產業推動,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成套技術,關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項目的實施帶動了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迅速發展!绊椖砍晒麑崿F大規模產業化推廣,LED芯片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崩顣x閩說。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成果,豐富了農產品安全技術手段,有效提升了從生產到餐桌全過程的消費安全水平。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王靜團隊完成的“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自2005年以來,團隊針對農產品檢測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以檢得準、檢得快、檢得多為目標,開展聯合攻關,在分子印跡聚合物設計、核心識別材料創制、免疫檢測增敏等核心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我們先后研制了14類覆蓋93種化學污染物的分子印跡前處理產品,系列專利已全部轉讓和轉化。”王靜說。
本次獲獎項目中,還有很多直接服務民生。紅斑狼瘡的治療、頜骨缺損的重建、水產的集約化養殖、小麥新種的選育、傳統肉制品的現代化加工……一項項獲獎成果深入改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醫,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從本次大會的獲獎項目和獲獎科學家身上,我們深深感受到:創新,正在讓中國奔向更美好的未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惠敏 常 理)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