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中國金融開放是為金融改革尋找方向和目標
中國網財經1月11日(記者 李春暉)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十四屆(2020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11日在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論壇上表示,中國金融開放是根本意義上的改革,是為中國金融改革尋找標準方向和目標;必須推動中國金融開放,才可以找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
吳曉求稱,目前中國金融開放程度還是比較低的,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也和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相匹配,所以要大力推進中國金融業開放。
那么如何開放?吳曉求認為,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如何設計路徑目標以及如何評估開放市場的風險和市場效益,需要認真研究他國經驗,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有明顯差異。中國金融開放采取的是漸進式模式,與日韓等相近,開放的趨勢是明確的,但操作上是秉持謹慎的探索式的試錯方式,整體是穩健的。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金融業開放走的是機構先行的路子。“我們是先機構開放,后面是匯率自由化還是資本帳戶完全開放,我們要分析。”吳曉求稱。
中國金融開放的彼岸,目標是什么?吳曉求給出的答案是“一個主目標加兩個副目標”。“主目標”是構建21世紀新的國際金融中心。“兩個副目標”中,一個是人民幣自由化和國際化,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另一個是人民幣計價資產成為全球配置和交易中心。
最后,吳曉求總結稱:第一,金融改革發展過程中,如果基礎設施沒有跟上,客觀上會加大波動幅度和發生危機的概率。第二,人民幣自由化后可能會出現一個時期的波動,最后會收斂于一個相對穩定值,這是由中國大國模式決定的。第三,中國的經濟規模、實力以及市場化程度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應該說人民幣自由化后具有長期穩定能力。第四,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人民幣自由化國際化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對于中國進一步完善法制、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競爭力提升無疑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總之中國金融開放市場前景我是相對樂觀的,對此有充分的信心。”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