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2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實現歷史性突破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1日5時20分訊(李婷婷 劉春容)日前,重慶大學“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 “河谷場地地震動輸入方法及工程抗震關鍵技術”2項成果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
周緒紅院士與項目團隊交流 重慶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周緒紅院士與項目團隊交流 重慶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據了解,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二等獎160項。
記者了解到,重慶大學“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是該校牽頭成果第一次獲該獎項一等獎,實現了零的突破,這也是重慶市時隔7年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士、重慶大學教授周緒紅牽頭的“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針對高層混合結構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30余個項目資助下,經產學研深度結合,歷時20多年,通過大量模型試驗、理論研究、數值模擬、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軟件開發以及工程實踐,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該項目研發的相關成果為高層混合結構工程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還應用于30多個國家的300余項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項目為高層建筑的體系、理論和技術帶來革新發展,研發的系列新型高層混合結構體系、高層混合結構的設計技術、高效裝配化施工技術, 引領了我國高層混合結構及其建造技術的發展。其成果包含的四種結構體系,即支撐巨型框架-核心筒體系、鋼管約束混凝土結構體系、交錯桁架結構體系、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框架體系,在我國的城市化和城市群發展中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可用于地標性建筑、住宅、醫院、學校、辦公和商業等高層建筑。
“未來城市地標性建筑將向更高、更大跨度及綠色化方向發展,高層建筑中采用‘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既能實現鋼結構的施工快速和綠色環保的發展目標,又能有效控制成本,將高層建筑的成本控制在與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成本相當的水平。”該校項目團隊介紹,基于這項技術可建造更巨型、更有視覺沖擊的城市建筑,在不大幅度增加投資的基礎上充保障建筑的安全性,豐富城市的建筑景觀,助力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建筑發展。
近年來,重慶大學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構建起“1+5”新型科研創新體系,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學校若干關鍵指標取得了較大提升,一些關鍵指標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該校也呈現出快速向上向好的發展勢頭。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