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醫生”上線 巡檢不再靠走
12日,在長春供電公司電纜運維中心的數據觀測室內,運維員李彥陽正對著電腦,監測市內地下電纜的運行情況。“原來我們巡檢靠走,找故障靠排查,現在‘電纜醫生’幫忙,我們看著電腦就知道線路有沒有問題。”李彥陽說。
一個發明讓電纜故障從人工排查變成1秒定位故障點,業內人稱其為“電纜醫生”。從2018年年底開始至今,長春市內220千伏電纜都安裝了“電纜醫生”,下一步長春供電公司將對66千伏電纜線路進行安裝。
“電纜醫生”看起來是一個由兩個半圓組成的圓環,一頭上方還安裝著天線,“使用原理類似血壓測試儀,固定在電纜的連接點,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實時向終控平臺傳遞采集電纜的數據和信息。”李彥陽說,早在2000年以前,運維人員對電纜的巡檢方式很原始,大多數情況只能靠感覺、憑經驗。巡檢幾公里的線路,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有時遇到隧道內有積水,或者情況較為復雜的,在里面通行更加困難,巡檢效率低。后來電纜上采用的是接地電流監測系統,但是缺點就是地下環境復雜,需要外接電源供電,還無法應用在電纜工井等復雜環境中,并且無法承受大電流沖擊,“電纜所處的地下環境比較復雜,雨季會出現滲水、倒灌等情況,接電設備如果防護等級不足就容易出現故障。”李彥陽說,這也造成維修監測設備的次數遠超電纜維修的次數。
“以前的隧道只有3米到6米深,現在最深的有15米。”李彥陽說,電力隧道的加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和其他城市管線的交會,保障了用電安全。但是隨著向地下一點點地深入,空氣流通不好,長期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運維人員面臨著缺氧、窒息和吸入有害氣體的風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長春供電公司自主研發了“電纜醫生”,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監測方式,“電纜醫生”將接地電流傳感器和取電電路等高度集成,不僅可以應用在電纜隧道、工井等復雜環境,更可承受2200A以上的電流沖擊,通過里面的感應線圈供電,還實現了無源取電。
自從“電纜醫生”上線以來,成功發現多起重大隱患,通過綜合監控室監測系統平臺報警,巡檢人員可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處理缺陷,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