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彩電“三國殺”到來
美國CES展會一向是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技術風向標。2020年美國CES展上,彩電產品在大尺寸化上再次“進步”,平板技術、激光電視、Micro LED均實現75-100英寸的產品線覆蓋。這給2019年國內市場增幅接近翻番的超大尺寸彩電市場帶來新“挑戰”。
三大技術息數進軍“大”時代
2019年國內彩電市場,60英寸以下產品銷量持續下滑。60+產品市場占比卻首次向2成躍進,其中70+以上產品的份額接近2.5%,過去5年70+產品國內市場銷量從不足5萬臺,猛增到超過百萬臺——彩電大尺寸化趨勢異常明顯:市場人士認為2年之內,每賣出3臺電視,就會有一臺是6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
彩電消費規律的大尺寸化,必然促進彩電品牌的“布局轉折”:
例如,CES2020上,三星不僅展示了65-98英寸的8K液晶電視機,也展示了75英寸、88英寸、93英寸、110英寸和150英寸的The Wall——MicroLED電視。作為全球彩電老大,大尺寸產品“布局”之宏大無有過者。
同一舞臺上,國內彩電老大海信(雖然2019年丟掉了銷量第一,但是消費額依然穩壓小米),也展示了液晶和激光電視兩大系列的“大尺寸”產品。作為全球激光電視的扛旗者,在RGB三原色、柔性抗光幕產品和70+等“低單價”產品上,海信的布局異常完整。
全球彩電業的“OLED”技術領先者,LG也進一步加大大尺寸產品供給:2019年OLED全球彩電銷量下滑,這不是一個好的成績。但是這種下滑的原因是“大尺寸產品占比增加,搶占了更多的面板產能”。2020年,LGD表示,廣州的8.5代工廠,最遲會在今年的3月份滿負荷運營,進而OLED電視面板供應會從2019年的330萬塊提升到今年的約600萬塊。大尺寸OLED電視銷量上升可期。
對于這樣的“大尺寸趨勢”,索尼甚至在CES2020上指出“75英寸以下的8K電視沒有意義”——這一表態雖然針對于8K電視,但是也在側面說明“大尺寸化”的關鍵意義:即8K都要指望大尺寸的救贖。因為,雖然55或者65英寸8K產品能夠制造,但是超過理想觀看距離下人眼分辨能力的“成本”增加,不符合消費者的價值。
同時,在CES2020的另一種顯示應用——公共顯示上,大尺寸產品一樣流行:5G時代帶來的智慧化數字物聯應用,對公共顯示需求有著巨大的驅動力。而公共顯示的空間感、顯示震撼性需求天然的需求“大尺寸”!
綜上所述,2020年CES展會,顯示廠商對大尺寸格外鐘情,公共顯示和彩電產品“沒有大尺寸”產品參展的品牌已經是零。大尺寸彩電的普及——至少在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地區的普及,已經“不是箭在弦上,而是飛向靶心”。而且,OLED和液晶代表的平板顯示、MicroLED技術和激光電視形成了“三個不同技術路徑”。
技術對抗各有千秋的大彩電未來
面對大尺寸電視的三種技術潮流,很多消費者會想到20年前的等離子PDP電視、LCD液晶電視、背投電視對于“未來王位的爭奪戰”!但是,和此前三大技術“產品特性能夠一決高下”不同,現在的大尺寸技術競爭,三大技術“差異明顯”。
從CES展品看,平板顯示,無論是液晶還是OLED都受制于玻璃基板和TFT技術的限制,最大產品不過98英寸。具有經濟價位的產品最高不過86英寸。這實際使得“大電視”中,平板技術是“小”的選擇:而且隨著10.5/11代線之后更高世代線建設技術的凍結,未來進一步突破大尺寸瓶頸上,平板技術“可能性很低”。
而另一方面,平板顯示產業是“大規模半導體”制造的典型工業。具有產能規模和制造效率的雙重優勢。2019年75英寸以上平板均價下滑2成,就只是得益于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兩條10.5/11代線而已。未來,還會有至少4條同類生產線投入生產。從這一角度看,大尺寸平板電視的供給會很豐富、價格會很低。75英寸下降到3000+不是不可能,86英寸下降到5000+也是有可能的。
與半導體顯示特性恰恰相反的是MicroLED技術的彩電,三星推出了75-150英寸產品。實際上,康佳等品牌還提出過200+、300+的概念。MicroLED本質采用拼接顯示技術,所以“大型化”毫無懸念,想多大就能多大。
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突破產品,MicroLED的完美性并不佳。比如像素顆粒化的觀感問題,再比如目前極高的價格——國內廠商4K 100英寸 79999元已經是眼下的最低價格。此外,受制于巨量轉移技術的限制,MicroLED的未來價格趨勢、產能擴張能力、成品率和瑕疵指標等都有未知性。但是,無論如何,如果消費者要一個“足夠大”的電視,MicroLED是最肯定的技術——而且,MicroLED也可以做成平板式的形態效果。
對比以上兩種技術,激光電視產品的獨特性“更為”特殊。從產品顯示尺寸看,激光電視可以實現70-150英寸的產品。如果抗光幕技術進步,激光電視的顯示尺寸還能增加。同時,激光電視具有顯著的畫質“觀看視覺”優勢:雖然投影顯示中,環境光對畫質有破壞性;抗光幕亦不是完全避免這種問題——但是,大尺寸電視,天然的全畫面能量輸出更高、呈現出更強的“高光亮眼部疲勞特性”。激光電視反射式仿生成像,則能有效對抗這一“不適”感。這是平板顯示或者MicroLED沒有的優勢。
但是,另一方面,屏幕+主機的產品結構,讓激光電視在產品形態上比較另類。能否大范圍贏得消費者青睞依然是未知數。且激光電視的抗光幕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大大妨礙了產品市場規模的擴張。
所以,三大彩電大尺寸技術都有自己的“弱項”:平板的玻璃基板尺寸限制、MicroLED的巨量轉移、激光電視的抗光幕;三大技術也都有自己的優勢,平板的成本優勢、MicroLED的無限大優勢、激光電視的畫質舒適性優勢。這種差異,使得至少短期內,三大技術很難“分出”誰勝誰敗:LG、索尼等品牌已經選擇支持兩個,甚至三個技術路線的發展。
面對未來,8K或許是變數的關鍵
對于彩電的大尺寸化,必然離不開8K的支持:據行業信息顯示,面板企業認為2020年75英寸及其以上的液晶和OLED電視面板,5-6成會是8K產品。75+英寸電視銷量4K和8K各占一半的格局正在形成。
但是,液晶和OLED的8K技術已經成熟,8K的LCD大尺寸面板成本只比4K高30%;而8K的投影技術還在“襁褓之中”,8K激光電視暫時不會出現;8K的MicroLED產品不存在理論困難,但目前的技術則需要150英寸以上的巨幕——需求這么大電視的消費者必然非常有限。或者說,目前8K指標,三大大尺寸電視路線中,只有液晶和OLED再主流尺寸上能夠實現,其中只有液晶具有比較經濟的價格。
行業專家指出,雖然大尺寸電視是一個趨勢,但是短期內75-100英寸依然是難以撼動的主要市場空間。這就決定了液晶和OLED的大尺寸化的技術瓶頸,暫時不會成為“市場化的產品問題”。而MicroLED的小尺寸化壓力卻巨大、激光電視面對液晶的價格戰壓力也很大。這也是今天國內75+大尺寸彩電市場,液晶和OLED等平板技術占據8成份額的關鍵所在。
但是,另一個角度看,8K內容的普及遙遙無期——廣電系統現在的規劃,超高清會以4K為主,8K做必要的高端補充:這一格局下,大尺寸電視是否有必要全面8K化是一個大問題。這或許是另一個行業競爭變數。
不過,2020年必當是大尺寸電視的爆發年,CES展會三大技術同臺競技、產品成本不斷下降,已經開啟彩電“大時代”的新篇章。無論哪一個技術因為什么原因贏得這場競爭,或者三大技術的三國殺持續保持下去,都不會改變大彩電時代已經走來的現實。行業預期,2020年國內75+彩電產品總增量繼續翻番,市場規模會達到200萬臺,乃至更多。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