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十件實事,補短板放長眼
實數字、硬指標,體現了教育工作精準踏實、承諾務實、基礎夯實的實干勁兒,這是對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獲得感的莊重承諾。越是實數,越可“稱量”。
1月18日,浙江省教育系統工作會議召開,2020年全省教育工作十件實事同時發布。十件實事,涉及幼兒園建設、互聯網教育、城鄉教育共同體、健康教育工程等十個方面,既是群眾關切的教育痛點和難點,也為今年全省教育工作補齊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民生關切,重在“系統”。教育是民生關切的重要領域。教育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經擺在民眾關切的重中之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牽涉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也牽涉到所有家庭的現實和未來。省教育系統每年為群眾辦好十件實事,已經成為傳統。今年的十件實事,都通過樁樁件件,系統性地回應了這些問題。尤其與省政府工作報告的2020年十方面實事,形成了銜接與響應。省政府今年十方面實事,置頂頭條的是“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教育工作十件實事,頭條是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兩級層面的置頂頭條實事,同步關注學齡前嬰幼兒,顯然不是巧合,而是精準銜接、精準布局,體現了問題導向,也體現了教育工作精準發力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教育實事,貴在“實”字。教育是千秋大業,是成就未來的事業。今年教育工作十件實事,依然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依然延續了數字量化的精確性。改擴建150所農村普惠性幼兒園、10個互聯網教育實驗區、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新增老年學位50萬個,等等,都是實數字、硬指標,體現了教育工作精準踏實、承諾務實、基礎夯實的實干勁兒,這是對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獲得感的莊重承諾。越是實數,越可“稱量”。越是看得見的短板,越有挑戰性,也越便于群眾監督。這些實事,與近年來浙江教育改革邁出的扎實步伐結合起來,教育發展的成果才能結實,教育健康發展的勢頭才能踏實。
十件實事,亮在“普惠”。教育資源的均衡,向來是民生詬病之痛。然而資源均衡不是要削弱優質教育,而是要讓優質更優、薄弱變強。正因此,今年的教育十件實事,突出了普惠性,但又不是撒糊椒面。年內改擴建的150所普惠性幼兒園,定位農村;城鄉教育共同體,指明覆蓋全省所有1037所鄉村小學、282所鄉村初中;支持200名優秀退休教師支教,全部指向的是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農村”“薄弱”,兩個關鍵詞,“點穴”到位,關乎均衡。而新增50萬個老年學位,選派500名中小學校長、教師和250名高校教師出國出境研修學習,資助1000名高校學生出國出境交流學習等等實事,則在普惠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在實處,用在刀刃上,用在浙江教育的長效建設上。可見教育補短板,眼光須長遠。
編輯丨栗中西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