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改革
通過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可以起到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效果。2019年8月17日央行從改變報價方式、豐富期限品種、擴大報價行范圍、降低報價頻率、新老劃斷安排等方面,對LPR形成機制進行了改革優化,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2019年8月17日,央行發布公告〔2019〕第15號,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進一步推動利率并軌改革。政策出臺后,銀行新發放貸款的定價參照LPR,改變了傳統貸款以基準利率為“錨”的定價方式。在此基礎上,2019年12月28日,央行發布公告〔2019〕第30號,進一步推動LPR應用,安排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的定價基準轉化為LPR的相關工作。至此,央行對新增貸款和存量貸款參照LPR定價皆積極部署,預示著未來LPR將全面應用于貸款定價之中。與此同時,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強調“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推動LPR形成機制改革也成為央行通過LPR引導社會融資成本下降的重要抓手。
疏通利率傳導機制的關鍵之舉
多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化,我國貸款利率的上下限已經放開,但仍保留貸款基準利率,利率體系存在明顯的“雙軌制”特征,即貨幣市場利率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基本實現完全由市場決定,央行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引導資金利率變動的效果較好。不同的是,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依據基準利率進行上浮或下調,但基準利率具有較強的剛性,并不易受到資金利率變動影響,導致央行對實際存貸款利率的引導更加需要通過調整基準利率來實現。然而現實情況是,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自2015年10月以來就一直保持在4.35%的水平,這就導致資金市場利率與存貸款市場利率之間存在較強割裂,利率傳導機制不通暢。
受“雙軌制”影響,即使資金價格下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也不易降低。2018年以來央行7次降準,并配合公開市場操作、新作續作MLF等方式投放流動性,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資金利率明顯下行,但貸款基準利率維持不變,實際貸款利率也沒有明顯下降,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迫在眉睫,推動利率并軌以疏通利率傳導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實際上,LPR早在2013年10月就登上了歷史舞臺,其可看作是在當時特定背景下,我國貸款利率由管制向市場化改革的過渡安排。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管制,為促進定價基準向市場化平穩過渡,2013年10月起正式實行LPR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LPR報價機制存在明顯短板。例如,報價行局限于全國性銀行,缺少地方性小型銀行、外資銀行等代表,缺乏對中長期利率水平的考量,市場化程度有限等,導致各報價行仍主要參考貸款基準利率進行報價,LPR的走勢基本盯住貸款基準利率,與政策利率聯動不強,并沒有對現存貸款利率報價機制發揮有效的補充或改進作用,亟待改造升級。因此,本輪LPR形成機制改革,可以看作是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需求驅動下,央行選定LPR作為與政策利率及市場化利率聯動更加緊密的貸款利率“錨”,推動貸款利率向市場利率并軌,提升貨幣政策傳導的通暢性。
穩步漸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對于報價方式而言,新的LPR報價由MLF加點的方式形成,LPR與政策利率掛鉤,形成“MLF利率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