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恐慌,如何調適自己?遭遇隔離,該怎樣面對?這只“心理口罩”請戴好!
面對恐慌,如何調適自己?遭遇隔離,該怎樣面對?這只“心理口罩”請戴好!
楚超 通訊員 莫鵬
受訪專家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 楊薇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得猝不及防,讓這個春節變得不同尋常。面對疫情,每個人都不免焦慮、恐懼,擔心自己或家人會被感染。面對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護?為此,我們邀請到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楊薇為大家支招。
疫情恐慌下的普通人,如何調適自己?
普通民眾的恐慌,主要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傳染,擔心家人會不會被感染。
0 1
過濾信息,注意防范
自媒體時代,各種所謂的“內部消息”等層出不窮,我們在選擇資訊的時候,盡量閱讀有事實依據或者官宣的資訊,按照科學防護辦法,堅持科學、合理的應對方式,如:如何佩戴口罩、如何消毒、洗手,如何預防等。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生活的穩定,給自己列一個計劃清單,并付諸行動執行它,遠離負性情緒,積極正向思維。
0 2
保持正念,相信只要我們眾志成城,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不要只往壞處想,我們積極關注每天的正面信息,其實每日資訊中,正面信息還是多于負面的。關注事實數據,保持正確的認知思維習慣,根據事實判斷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每日的發病率、治愈率、醫療方面的新發展等。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戰勝病毒,我們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就是在為防治疫情出力。
0 3
適量運動,減少精神上的緊張
我們通常說,緩解焦慮最有效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力,這次疫情導致的焦慮和恐慌,也需要注意力資源的參與。因此,如果我們把注意力資源放在運動、放松、健身、親子游戲等等活動上,對于焦慮、恐懼的體驗也會變弱,增強自我效能感,也會促進腦部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的體驗。
如果以上的策略均無效,您依然無法控制地過分擔憂、心慌、睡眠障礙,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并持續時間2周以上,建議到精神科醫院進行心理評估。如果您原本就是精神分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癔癥患者,建議多與自己的精神科醫生溝通,取得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如果被隔離,該如何面對?
隔離意味著什么?意味對未來即將發生情況的不確定性,活動空間被限制,不能與親人、朋友面對面接觸,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生活。
無論是確診患者、疑似人員還是曾經接觸過確診患者、疑似人員的個體,都可能會被隔離。確診的患者,會擔心自己能不能被治愈;疑似的人員,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確診;接觸過人員,會擔憂自己是不是會被傳染,會不會是病毒攜帶者,家人會不會也被感染,感染了怎么辦?
幾種情況的不確定性,通常會表現出焦慮、擔憂、恐慌、內疚、自責、懊悔的情緒體驗。再加上被限制的活動空間,封閉的環境、活動半徑縮小,自由感被控制,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胡思亂想,腦海里不斷涌現負性的畫面,各種糟糕至極的場景,抱怨、憤怒隨之產生,出現攻擊行為(自傷或他傷)。面對這些情緒,該如何應對?
0 1
面對不確定性,接受現實
突然被隔離,人身自由被限制,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恐慌、不知所措,這是正常的反應,不必過分壓抑。過分的壓抑,反倒會影響后續自己的抗壓能力。盡快適應自己的“新身份”,了解有哪些規范,自己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之后,可能還會出現短暫的抱怨、憤怒,需要一個情緒發泄的出口,可以通過電話與朋友傾訴。
在疫情面前,承認自己的弱小,能力有限,無法掌控。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外界的控制感越強,內心越覺得安全。但是面對完全無法掌控的疫情,越追求控制感,越可能增加焦慮情緒體驗。這個時候,嘗試打破腦海中固有的控制思維模式,把自己交給專業工作者,是更合適的選擇。
0 2
積極自我暗示
相信現在接受的就是最科學合理,對您最大保護的解決辦法。這個信念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信念內心會變得更加鎮定。可以與自己對話,不論大聲地或自言自語,都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艱難的挑戰。可以這么告訴自己:“隔離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應付它”“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
0 3
控制信息的過載量
不要總是不由控制地刷信息,有意識減少信息過載,控制自己每天接疫情信息時間,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信息,減少雜音,每天僅在固定時間段內,看權威平臺發布的信息。給自己制定一個時間表,在有限的空間內,每天安排好時間,哪個時間段做運動、讀書、玩游戲等。充實有序的生活,可以降低身體和大腦的負荷,讓自己更加健康。
0 4
取得必要的社會支持
與領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聯絡。要相信大家都非常關心您,多和大家交流,可以緩減焦慮、不安,哪怕是抱怨和吐槽,都有助于康復。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