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悅讀|濕疹的正確治療,有效緩解癥狀!
《淺談過敏預防》連載34
濕疹的正確治療
濕疹治療的目的是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消除誘發和(或)加重因素,減少和預防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一般治療
(1)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仔細尋找可能的誘因,如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以及有無慢性病灶。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濕疹常在嬰兒時期發病,因此嬰兒期尿片、床上用品等應選擇柔軟的棉制品,衣物寬松,避免搔抓;避免飲酒和食用辛辣食物,避免食入過敏食物;盡量減少生活中的過敏原;保持居室涼爽環境;避免強烈陽光照曬。
(2)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基礎皮膚護理對濕疹的治療非常重要,沐浴有助于清除或減少表皮污垢和病原微生物。沐浴時注意水溫(32℃~40℃)適宜,每日一次或兩日一次,每次10~15分鐘。使用低敏無刺激中性不含添加劑柔和的潔膚用品,皮膚干燥者應適當減少潔膚用品的使用。沐浴后擦干皮膚即刻外用保濕劑、潤膚劑,以修復皮膚屏障功能。
2
局部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是濕疹的一線療法。應根據患者年齡、皮損性質、部位及病情程度選擇不同的激素制劑,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癥、減輕癥狀。
(2)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此類藥物對T淋巴細胞有選擇性抑制作用,有較強的抗炎作用,療效較好。多用于面部和皮膚褶皺部位。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包括吡美莫司乳膏(適用于輕中度濕疹)、他克莫司軟膏(適用于重度濕疹)等。
(3)外用抗微生物制劑:由于細菌、真菌或激發感染可誘發或加重病情,對于病情較重患者尤其有滲出的皮損,系統或外用抗菌藥有利于病情控制,但應避免長期使用。
3
系統治療
系統治療用藥主要包括抗組胺藥、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必要時兩種配合或交替使用,目的在于抗炎、止癢。
(1)抗組胺藥和抗炎癥介質藥物:對于瘙癢明顯或伴有睡眠障礙以及其他過敏性疾病等合并癥的患者,可選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組胺藥。
(2)抗感染藥物:對于病情嚴重(特別是有滲出)或繼發感染的患者,可短期(一周左右)給予系統抗感染藥物,合并病毒感染時可加用相應的抗病毒藥物。
(3)糖皮質激素:系統糖皮質激素治療一般不用,對病情嚴重及一般治療無效的患者可酌情使用,病情好轉后及時減量,直至停藥。
(4)免疫抑制劑:適用于病情嚴重且常規療法不易控制的患者。
(5)其他藥物:甘草酸制劑、鈣劑和益生菌可作為輔助治療。
4
用藥指導
(1)保濕/潤膚劑:應大量使用保濕潤膚劑,有利于恢復皮膚屏障功能。每日至少使用2次親水性強的保濕潤膚劑,沐浴后應立即使用保濕潤膚劑。
(2)糖皮質激素:一般首次治療時應選用強度足夠的制劑(強效或超強效),在數天內迅速控制癥狀,一般為每日2次,待驗證控制后逐漸過渡到中弱效激素或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系統治療應避免長期使用激素,以防止激素的副作用,病情得到控制后應減量使用。防止病情反復,應注意減藥或停藥不要太快。
(3)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可與激素聯合應用或序貫使用,每周使用2~3次,以減少病情復發。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為局部燒灼和刺激感,但其會隨著用藥次數增加而逐漸消失。
(4)免疫抑制劑:應用免疫抑制劑時必須注意適應證和禁忌證,并且嚴密監測不良反應。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