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醫(yī)生答疑:孩子挑食偏食,影響生長發(fā)育!試試這些辦法!
1.什么叫挑食、偏食?
答:遵循平衡膳食原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寶塔按照各層面積大小不同,體現(xiàn)了我們對五類食物的不同需求量以及在營養(yǎng)上比較理想的基本構(gòu)成。其中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和堅果類以及烹飪用油鹽。如果兩歲以上的孩子,存在不愛吃某一類食物或者主要飲食習慣不符合寶塔的食物比例構(gòu)成,比如孩子不吃蔬菜只愛吃肉,或者奶制品占了平時飲食很大的比例而很少吃谷物等,都屬于挑食、偏食。但如果孩子只是不愛吃某一種食物,比如芹菜,但能接受其他的蔬菜,則不算挑食或偏食。
2.受家里老人影響,孩子喜歡吃玉米、紅薯、雜糧粥等粗糧,算偏食嗎?
答:首先,看老人的飲食習慣是否不合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了嗎?顯然,愛吃粗糧不能屬于不良飲食習慣,相反還是比較健康的飲食習慣;其次,跟家里老人飲食習慣相似,屬于是受家庭飲食習慣影響的典型表現(xiàn),是家長的“榜樣”作用,并不算是偏食。
3.添加輔食之后,寶寶拒絕接受各類蔬菜,怎么能讓孩子接受蔬菜呢?
答: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以及味覺的發(fā)育,他們可能對新接觸的食物都有種本能的抵抗。家長可以調(diào)整一下寶寶的進食行為,比如一歲之前的寶寶,可以改變蔬菜的加工方式,將蔬菜剁碎和米粉混合或者經(jīng)常換不同種類的蔬菜、不同的做法給寶寶吃,讓寶寶多嘗試;一歲之后的寶寶,可以在輔食中稍微加一點調(diào)味品,促進寶寶的食欲。
4.九個月的寶寶,吃蔬菜泥和肉泥都過敏,只能吃米粉,應該怎么辦呢?
答: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一般不可能出現(xiàn)對所有蔬菜和肉類都過敏的情況。家長可以先通過回避、激發(fā)試驗確定寶寶對哪種蔬菜和肉類過敏。考慮到成品蔬菜泥、肉泥之中還有別的成分可能引起過敏,故家長可嘗試自行加工單種蔬菜的菜泥或單種肉類的肉泥,看看寶寶是否仍然過敏。另外寶寶腸道菌群失調(diào)也可能讓寶寶變得容易不耐受,可以請醫(yī)生進一步檢查和做腸道菌群檢測。
5.九個月的寶寶只愛吃甜的輔食,其他的都不愛吃,怎么辦?
答:小寶寶愛吃帶甜或有味道的食物,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家長不必過于擔憂。在喂養(yǎng)寶寶時,家長可以逐漸借著甜味食物,引導寶寶接受不甜的食物。比如像米粉、南瓜、紅薯等,本身都帶有甜味,在給寶寶準備輔食時,可以將少量不帶甜味的食物,比如綠葉菜泥、南瓜泥等一同混入米粉中,喂給寶寶吃,增加寶寶對綠葉菜的接受度。之后,再視寶寶接受度,逐漸增加綠葉菜泥的比例,減少南瓜泥、紅薯等甜味食材的比例,逐漸讓寶寶接受不甜的食物。
6.當發(fā)現(xiàn)寶寶確實是挑食偏食,應該怎么辦呢?
答:首先家長可以看引起寶寶挑食、偏食的原因有哪些。
比如, 看就餐的大環(huán)境,如果家里人就有挑食、偏食的習慣,平時只偏愛幾種固定的食物和固定的做法,或者即使做了不同的食物,家長自己幾乎都不吃,這都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這時就需要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增加食物的種類去烹飪,以及改變食物的加工方式,和孩子一起吃更多樣的食物;
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寶寶邊吃飯邊玩玩具、看電視、家長追著喂飯等,其實家長從添加輔食初期就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就餐習慣,比如吃飯就要坐在餐桌上,給他準備專屬的餐具,家長也要做好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大口吃飯、做咀嚼的動作引導孩子學習,建立吃飯的“儀式感”;
另外,家長也要反思自己,是否 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直期望“給他什么吃什么,并且要多吃才行”而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識以及對食物真正的需求量,導致孩子因為長期的壓力從心理上抗拒吃飯等,家長要放平心態(tài),不跟別人家孩子比較生長情況,特別是 2歲以上的孩子,要在尊重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飲食安排。
7.孩子剛滿一歲,上個月吃了一次我們的飯之后,就不喜歡輔食了,這時能給輔食加點鹽嗎?
答:1歲之后輔食是否要加鹽、加多少鹽,要根據(jù)寶寶的實際情況來定。如果1歲后寶寶仍能接受不加鹽的輔食,可以維持原狀;而如果是像家長所述的這種情況,1歲的寶寶已經(jīng)不愿接受完全不加鹽的輔食了,那么是可以適當添加鹽或含鹽的調(diào)味料來調(diào)味的。給輔食加鹽要由少到多,家長可以先盡量少地嘗試添加,以寶寶能夠接受的最少量為宜。如果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這個量又不能滿足寶寶了,可以再適當增加。同時,需要提醒小月齡寶寶的家長,盡量避免一歲前讓寶寶接觸大人的飯菜。
8.一歲半的寶寶不肯吃飯,只肯喝牛奶,才19斤(生長曲線50%以下),應該怎么調(diào)整?
答:首先,寶寶體重曲線在50%標準線以下,并不能說明他長得不好,家長需要結(jié)合寶寶之前的生長數(shù)據(jù),判斷孩子生長情況。
另外,一歲半的寶寶應該正常吃三餐了。如果只喝奶不愛吃飯,營養(yǎng)攝入不足,確實可能影響他的生長發(fā)育。因此建議家長要 嚴格規(guī)定寶寶的喝奶量和 三餐就餐時間,每天喝奶2次,總量在500ml左右,且喝奶時盡量避開三餐時間,也不要在寶寶不吃飯時,給寶寶沖好奶來代替正餐,配方奶粉或牛奶要放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如果寶寶不吃飯,到時間也要把食物撤掉,讓寶寶體驗饑餓感,培養(yǎng)他按時吃飯、規(guī)律進餐的概念。
9.兩歲的寶寶,沒接觸過的味道、食物,一口都不肯嘗試,怎么辦?
答:兩歲左右的寶寶,不肯嘗試沒有接觸過的食物,說明他們的心智發(fā)展得越來越成熟了,是變“聰明”的表現(xiàn)。想要寶寶接受新食物,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比方說,家長可以先吃這種食物,然后跟寶寶說,“媽媽/爸爸覺得好好吃,你要不要嘗嘗?”,多次引導和鼓勵后,孩子對這種食物產(chǎn)生興趣,或許就想嘗試了。家長不要逼迫寶寶嘗試,引起寶寶反感的話,他就更不愿意嘗試了。
10.兩歲半的孩子,不愛吃肉,餓了3天還是不吃肉,家長應該怎么辦?
答:當孩子出現(xiàn)挑食、偏食的行為時,首先不建議家長采用餓這種“極端”的方式去糾正孩子。其次,肉的種類很多如牛肉、雞肉、魚肉等,家長可以在初期每餐給孩子提供不同的肉,看孩子比較能接受哪一種;另外,家長還可以嘗試不同的做法,比如水煮、肉泥等,或者將幾種肉類混合在一起,打成丸子、餡料等。總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建立正向的引導,同時發(fā)揮榜樣作用,而不是單純地靠饑餓“強迫”孩子接受。
11.孩子不喜歡的食材我會切得很碎,但孩子只要看見就會用手挑出來,怎么辦?
答:首先,家長要考慮寶寶是否對這種食材過敏,接觸這種食材就不舒服,所以才挑出來。
如果排除了過敏的情況,孩子挑食物的行為,可能與食物的性狀較粗大,他咀嚼和吞咽時比較費力有關(guān)。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將食物分兩種方法處理:2/3的食物要切得比現(xiàn)在的性狀更加細碎一些,方便寶寶咀嚼和吞咽;剩余1/3的食物,仍然要保持現(xiàn)在的性狀,來幫助寶寶繼續(xù)鍛煉咀嚼和吞咽能力。
同時,家長也要做表率,想要孩子吃這種食物,自己要先嘗試,為孩子創(chuàng)造“好吃”的氛圍。
12.孩子只愛吃主食,吃的菜和肉都很少,這樣會缺失營養(yǎng)嗎,應該怎么辦?
答:如果寶寶長期只愛吃主食,菜、肉攝入的很少,雖然碳水化合物能夠滿足其每日的能量需求,讓寶寶“吃飽”,但優(yōu)質(zhì)蛋白、礦物質(zhì)、維生素的攝入不足,同樣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fā)育和身體健康。為了盡可能地保證營養(yǎng)的均衡攝入,讓寶寶真正地“吃好”,將每日飲食中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的比例控制在5:3:2是最適宜的。
13.為了讓孩子吃飯,爸爸經(jīng)常會說“你不吃爸爸就吃了”,這種“恐嚇”的方式可以嗎?
答: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餐桌氣氛對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就餐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就餐時更建議家長采取相對歡快的方式來與孩子交流,如果真的是很嚴肅地逼迫和恐嚇孩子,往往會使孩子產(chǎn)生負面的情緒感受,這對于進餐其實是有害無益的;但如果是開玩笑似的假裝與孩子“搶”吃的,孩子往往會愿意接受。此外,當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不妨多多鼓勵他哦!
14.怎么預防孩子的挑食、偏食問題?
答:預防孩子挑食和偏食,其實可以從孕期做起。孕媽媽可以多嘗試一些食物,到了哺乳期也是如此,因為寶寶能通過羊水和乳汁提前適應和熟悉媽媽吃過的食物,這樣在加輔食的時候,寶寶就更容易適應和接受了。此外,在剛開始加輔食的時候,一定要先喂含鐵的嬰兒米粉,注意避免鹽、糖及其他調(diào)味品的使用,也不要讓寶寶過早接觸大人吃的飯菜,以免帶偏寶寶口味,造成挑食偏食。建議寶寶1歲后可以逐步嘗試大人的飯菜,2歲后再跟大人同桌吃一樣的飯菜。
15.三歲多的孩子,總是在飯桌吃飯的時候來回跑或邊吃邊玩,家長一教育就會有負面情緒,怎么給孩子建立良好的餐桌禮儀?
答:三歲多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的階段,建議家長首先不要太苛刻。家長與寶寶一同就餐時,如果觀察到孩子想要離開座位了,可以通過岔開話題等方法來適當吸引孩子注意,逐漸延長孩子留在座位上的時間。另外,家長也一定要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如果在就餐時,餐桌氣氛輕松、愉悅,家庭成員都能津津有味地享受進餐的過程,孩子就更容易專注于吃飯這件事。相反,如果在就餐時,家長的精力也分散在各處,隨意走動,或者是因為急于糾正和訓斥孩子而使得餐桌氣氛沉重、壓抑,孩子可能很難享受在餐桌前就餐這件事。
16.四歲的孩子,不愛吃菜,聽崔大夫的建議,帶孩子去買菜,但孩子壓根不看,買回家也不感興趣,怎么辦呢?
答:引導孩子對蔬菜產(chǎn)生興趣,最重要的并不是“帶他去買菜”的形式,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比如,孩子不愛去菜市場,可以帶他一起去逛超市;購物時孩子心不在焉,家長可以與孩子聊聊與蔬菜有關(guān)的話題,比如:“柿子椒為什么有紅色的,還有綠色的呢?”、“你覺得是切成圓形的好吃,還是切成三角形的好吃呢?”通過一些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的話題,引導他思考,激發(fā)興趣。
17.四歲半的孩子,每天都點名想吃外面的餐廳(中餐或西餐連鎖品牌),怎么辦?外面的飯菜會對孩子健康有影響嗎?
答:一般來說,外邊的餐廳為了讓菜品色香味俱全,通常會更使用更多的油以及各類調(diào)料。而家里做菜為了健康,往往會注意低鹽、低糖,少放調(diào)味品,因此家里準備的食物通常會更健康。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講道理,比如約定好什么時候可以去外面吃以及吃的頻率等,這樣既能保證平時飲食健康,也不會讓孩子過分抵觸。
18.快五歲的孩子不愛吃飯,每天在家在幼兒園要哄著喂,從不主動吃飯,怎么提高孩子的食欲?
答:實際上,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都不建議營造“哄著喂”的氛圍。
首先,幼兒園的小朋友處于集體生活環(huán)境,絕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能夠主動進食的情況下,如果老師“哄著喂”孩子,那他就失去了向小伙伴學習主動吃飯的機會。反而,如果讓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飯,看到別的孩子吃,他或許就慢慢開始主動吃飯了。
其次,在家中,家長也不要時不時“哄著”喂孩子吃。那孩子會覺得吃飯并不是需要他主動去做的事情。而且,如果孩子總處于飽腹狀態(tài),也會逐漸失去饑餓的體驗,就更不會主動去吃飯了。
建議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細致地了解情況,并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辦法。
19.孩子每次在鄰居家和小伙伴一起吃飯就能吃挺多,回家就不愛吃飯,怎么辦?
答:這種情況,家長要回想或了解孩子在不同場景下吃飯的狀態(tài),仔細想想家中的就餐環(huán)境和鄰居家的就餐環(huán)境有何不同?比如鄰居家有小伙伴一起或者飯菜更可口還是就餐氛圍相對愉快?建議家長先了解為何孩子在其他環(huán)境下愿意吃飯,對比自己家的就餐環(huán)境,再進行調(diào)整。
20.八歲的孩子,在學校寧可餓著也不吃飯,每次回家都會吃很多,這樣對腸胃有沒有影響?
答:長此以往,這樣的飲食習慣對孩子腸胃和健康肯定會有影響。因此,建議家長一定要去了解,為何孩子在學校不愿意吃飯。可以通過跟孩子仔細溝通,或者跟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午餐時的情況,到底是口味不對?環(huán)境不好?還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找到孩子不愿意在學校吃飯的原因,才能夠解決。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guān)于3月11日【 孩子挑食偏食怎么辦】這場直播中,對大家普遍關(guān)心的問題做的詳細解答啦。
如果有任何關(guān)于【 如廁訓練】的問題,歡迎留言,也許下一個被翻牌的就是你哦~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