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良好習慣?鬃釉唬骸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就如同自然發生的行為一樣。
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希望家長們能讓孩子們養成這七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1、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過:“ 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明語言習慣的培養從禮貌用語做起,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舉止文雅的人。
接著在牙牙學語之時,開始不斷練習之前學到、現在正不斷學習的各種詞語和句式。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
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后 親子閱讀里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么這個孩子的語言素養一定不會差。
優美的語言能慢慢發酵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的好氣質。
2、從進食培養孩子的規則習慣
進食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最重要的契機。
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后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咽下嘴里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里,以及吃完飯后碗里要一干二凈、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要經歷好幾次的事情, 所以通過吃飯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這個契機非常重要。
3、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父母常常會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他們太小了,長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著學習沒時間,生活上這些小事都處處代勞,這樣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自然難以培養起自立的品格。
其實家長不要以為這些 生活瑣事不值一提
- 標簽:巴寶莉男士風衣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